晴時多雲

從全國第一座BOT水力電廠說起

◎ 張炎銘

核電爭議之中,增加水力發電機組或提高水力發電效率值得一試。

名間電廠利用集集攔河堰北岸的聯絡渠道陡槽發電,是全國第一座BOT水力電廠,年發電七千六百萬度,政府零投資,還可坐收年發電效益廿五%的權利金。像這種可利用渠道地形高差來發電的地方,全國應該很多。

烏山頭水庫原沒有發電功能,嘉南水利會與台化公司合組公司投資,利用水庫與送水口約二十餘公尺的水頭落差就可年發電四千二百萬度。像這樣可利用現有水庫的出水口來發電的水庫也應該不少。

即使只是改善設備,也能增加不少發電量。台電廢棄老舊的濁水電廠,規劃保存當古蹟,而在旁邊另蓋新濁水電廠,機組設施大幅縮小、噪音減少,發電量卻增加了十倍。

大家不要忘了:台灣光復初期,水力發電就是台灣工業的心臟。況且,水力發電是非消耗性用水,對下游用水人權利不生影響;水權的取得、用地都較無問題;而蓄水設施還能成為民眾休憩、觀光景點,若國人要朝非核家園努力,應優先採水力發電來替代。

(作者為經濟部水利署退休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