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 亂震一通

◎ 劉坤松

以往台灣民眾防災意識薄弱,防災演習也未考量到複合型災害型態,防災教育並未落實,尤其是成人教育區塊,這可從此次日本震災,台灣社會各層級的反應,例如媒體記者的報導、立委民代的質詢、官員的反應及發言與實際有落差可窺出端倪。

舉例說明,在日本地震發生後,其大小的描述,海嘯傳播的速度(每秒並非三公里)、海嘯應注意特性(海嘯不只第一波,也有第二波、第三波,往往在數十分鐘後的第二波更致命)等不是未提及,不然便是有所混淆不清。對地震大小的描述,通常是用規模及震度,兩者不一樣,規模是說明地震能量的大小,例如這次日本地震規模是九.○,約相當於一五八○○顆原子彈。但震度各地不同,是描述當地人所感受或建築物等搖晃振動的程度,依據目前國內氣象局的震度分級最大是七級,日本氣象廳的震度分級最大也是七級。

然而真正問題的癥結所在,是此次日本地震九.○引發了海嘯及較長週期的地震波,引發共振效應而有五倍以上的放大效應,因此掌握核電廠的廠址地層的振動特性相當重要。目前氣象局的震度分級是以地表加速度來區分的,並不適合上述大尺度結構物,例如美國已加入較長週期的速度來作震度分級。真正了解問題所在後,不要等大地震、大海嘯在台灣發生後才修訂,應以日本為戒,早日訂定更能確保核電廠等重要經建設施安全的法規標準。

(作者為高苑科技大學通識中心暨防災中心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