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石斑達人的三億元教訓

◎ 李武忠

報載台灣龍膽石斑達人赴海南島「淘金」,耗損七年心血,結局一場空,直接損失達三億元。對照先前國內知名珠寶業者在海南島三亞投資珍珠養殖的慘痛經驗,提醒國人要前往中國投資,必須特別謹慎小心,以免血本無歸。從這些案例中,也確實有許多值得政府檢討之處。

首先由於兩岸法律與風俗民情不同,雖然在語言溝通上沒有障礙,但是從石斑魚與珍珠養殖投資糾紛中發現,在中國投資經營其實非常沒有保障,在遊說你投資時說得天花亂墜,一旦地方政府對承租土地有其他更大商機的用途,就被迫必須立即解約還地,讓台商措手不及,卻也申訴無門。

其次,兩岸目前並沒有公平的兩岸商務糾紛仲裁機構,台商遇到與當地糾紛,往往求助無門,最後只能自認倒楣、認賠保命。第六次江陳會中雖然納入兩岸投資保障協議,但因牽涉到需要指定國際仲裁機構,可能還有變數。目前前往中國投資風險仍高,政府不應一味的推動兩岸交流,卻無法提供台商必要的投資及人身保障。

還有兩岸農漁業競爭,台灣憑藉的是技術、經驗與人才優勢。但是自從兩岸關係解凍後,在中國有計畫的透過技術交流和農民創業園的設立,不僅成功的吸收台灣的品種、資金、技術,也積極拉攏台灣專業農民及技術人員前往對岸從事第一線生產工作,協助提升當地農漁業生產技術水準。單單福建地區累計批辦台資農業項目達二二三九個,簽約金額二十九.二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十六.八億美元,就可以看出成效。

我國政府在簽訂ECFA後雖然大力鼓吹石斑魚養殖,希望讓輸中數量成倍數成長,也要求業者不要將石斑魚繁養殖技術外流到中國,但是光看國內養殖業者早已經在海南從事龍膽石斑繁養殖工作(不只一家),還有從事淡水珍珠石斑、澳洲銀鱸、蝦類、觀賞魚繁養殖等投資者亦不在少數,顯然政府在防止國內農漁業核心科技及人才外流機制上,是有很大的漏洞必須儘速補破網。尤其從簽訂ECFA後,根據官方報告,今年一至十月福建出口到台灣的農產品貿易額為三.七四億美元(成長六十七.二%);從台灣進口金額為六六四八萬美元(成長二十七.六%),中國農產品出口獲利明顯優於台灣,亦是警訊。(作者為大學兼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