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流行歌曲中的台灣歷史

◎ 盧世祥

上週末參加「唱台灣歌、說台灣史」音樂會,庶民演出,唱大眾化歌曲,卻特色十足,且餘音繞樑,讓人滿載而歸。

選曲最有特色,雖然都是流行歌,時間卻從源自平埔族曲調的〈牛犁歌〉起,到期待台灣美麗未來的〈福爾摩沙頌〉,反映從原住民到不同時期先人的生活、情懷及生命力。

於是,台灣各階段人文精神透過歌曲展現:以荷蘭殖民統治為背景的〈安平追想曲〉,凸顯閩客移民開拓精神的〈百家春〉、〈天公落水〉,描繪外力逼迫下走向現代社會的〈淡水暮色〉、〈四月望雨〉、〈丟丟銅仔〉,刻劃終戰後民生經濟艱困的〈收酒矸〉、〈燒肉粽〉,怨歎白色恐怖人民受害的〈望你早歸〉、〈鑼聲若響〉,外加禁歌〈何日君再來〉,甚至如今新黨國當局所不敢唱的〈反攻大陸去〉,展現創造經濟繁榮庶民活力的〈媽媽請您也保重〉、〈再會啊!港都〉,以及戰後新移民歌頌寶島的〈綠島小夜曲〉,都成為歷史演變的具體見證。

演出者最令人驚豔。教授、醫師、志工、家庭主婦、退休女法官、企業家夫人、高中女董事長,受彭明敏教授感召,義務演出。其中雖有退役歌手,絕大多數是道道地地表現不輸專業的庶民演唱者。

最重要的,在歷史學者李筱峰主持之下,一首首台灣歌的社會及時代意義,生動且扣人心弦地展現:他標出歌詞要點,說出當時背景,解析歷史脈絡;從各時代歌謠中,台灣史實自然大白。

由於教育、媒體受宰制,人民長期被洗腦,歷史遭扭曲,主體意識淡薄,許多人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地理、人文茫無所知,台灣最需要這樣的藝術演出。庶民最多數,通俗最有力,有如前年「台灣啊!台灣!」音樂劇,「唱台灣歌、說台灣史」經由通俗音樂,活潑有力地敘述台灣人民在這塊土地生息打拚的種種,闡明歷史本質,強調主體意識,有助掃除「台灣學」文盲。另外,繼「篤姬」之後,日本NHK大河劇「龍馬傳」即將在台灣演出,我們的公視應該加油,產製類似以台灣為主體的時代劇。

(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