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從台北縣長選舉談起

█ 黃德源

沈寂已久的縣市升格問題,終於在這次台北縣長選舉中,再度成為鎂光燈焦點。為此,馬英九更是率領台北市政府的一級局處首長,浩浩蕩蕩赴台北縣為國民黨候選人周錫瑋背書,頗有一副即將接管台北縣的態勢。

事實上,直轄市與縣市間的矛盾並非始自今日,而係緣自於「精省」。「精省」之後,理論上縣市與直轄市應隸屬同一層級,然在諸多政治現實考量下,眾多配套法令無法一步到位,導致縣市發展嚴重受制於過去的「重點發展邏輯」。以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為例,單單一個台北市就汲取了相當於全台灣十八個縣市的資源,在全球化重視多元特色發展的今日,尤其顯得突兀。

若仔細檢視台灣「中央-地方」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縣市升格」實為以鄰為壑的解決方式,至於「不均衡發展」的問題本質,則被掩蓋殆盡。

近幾年來,不論是國家競爭、產業競爭,抑或是城市競爭,「特色」與「文化」均為一再被強調的重點。理由無他,唯擁有特色者能生存;有特色才能定價,有區隔才有競爭力。換言之,在全球化底下,「特色經濟」將勝過「規模經濟」,此亦是新加坡、瑞士等國得以傲視全球,而北縣的淡水、八里得以吸引眾多觀光客的原因。

然遺憾的是,有權者如馬英九,卻一再蔑視「地方特色產業」,而寧就「大一統」的「偉大邏輯」。

不論是在兩岸關係上,抑或是在「縣市合併」問題上,馬英九始終堅持「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態度。

可以想像的是,依據馬英九的邏輯,台灣實在太小了,不必也不能單獨成為一個國家,甚者,如多年來主流平面媒體所宣傳的,台灣未來的唯一出路在中國。

筆者要強調的是,「大一統的秩序美感」往往是以犧牲多元特色為代價。在民主化與全球化時代,「多元主體的發展」反而是小國台灣的發展出路。全球化提供了台灣一個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代,倘若我們只將視角擺在「規模經濟」而忽視「特色經濟」,那麼台灣將與全球化所提供的契機漸行漸遠。

縣市的發展需要的不是以鄰為壑的升格,更不是誰要併誰的「大一統思維」,重要的是,這塊土地過去所發生的人、事、物等歷史究竟向我們訴說了些什麼,提供了哪些特有的歷史資產?這才是台灣人所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作者為政治大學中山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