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兒童虐待防治策略

■ 李明亮

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國內新生兒人數從二○○○年之後就開始直線下滑,而兒童少年的虐待及疏忽人數卻逐漸攀升,二○○○年兒、少受虐人數為六○五九人,二○○四年已增加到七八三七人,大約平均每天發現廿一.五位受虐兒,或每一.一小時就發生一起兒虐案件,而這只是冰山的一角。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定醫事人員在執行職務時,如果發現兒童少年有遭到身心虐待的情形,應在廿四小時內向當地主管機關通報。然而,二○○三年的兒保通報案件中,醫院的通報僅佔正式通報的十四%。探究醫事人員低通報率的原因,可能與長期缺乏兒虐防治教育有關,導致對兒虐敏感度較低,面對受虐個案時不知如何分辨及正確處置,或者擔心被施虐者報復而疏於通報。

本人身為小兒科醫師,今年五月與本中心副主任郭耿南教授(為小兒骨科醫師)特別邀請旅美兒虐專家翁惠瑛醫師、衛生署長官及台灣兒科醫學會共同規劃小兒科醫師之兒虐辨識的知識與技能,提出「兒童虐待防治策略—醫事人員教材之彙編研議案」計畫,邀請小兒科等臨床醫師及護理人員、社政福利單位及法律等專家,共同編撰國內第一本有關兒少虐待及疏忽的醫事人員工作手冊,以提供政府及醫院未來規劃兒少虐待防治教育訓練之依據。本手冊內容經三十二位研議成員共同多次開會討論及撰稿,且邀請各界專家與基層醫事人員參與審稿,終於完成草案修訂,並於十月廿九日在台大醫學院召開草案說明會。

然而,與會者多為護士及社工,出席的醫師竟寥寥可數。當天會議僅有六位醫師出席,其中也只有四位是小兒科醫師!與其他有學分或牽涉醫療體系權利利益的研討會議相比,出席人數相差甚遠。

保護兒童是醫師為實踐社會責任的承諾。有了這樣的承諾,大眾的健康需求與生命價值賴以付託。近幾年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健保制度的產生,醫療生態急劇的變化,因此在此呼籲我們的醫師,應該用更宏觀的視野,深省如何重建承諾,以便善盡社會責任,為兒童的健康尋求最大福祉。

(作者為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政策研發中心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