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電音三太子跳LADY GAGA還不夠

◎ 林毓凱

趁著花博潮,洛杉磯電音三太子日前在道奇球場跳女神卡卡以及開球的表演,不少媒體捧場報導,還算博得好評。不過,作為近年來台灣新興次文化代表的「電音三太子」,是否光靠幾個舞步就能邁向國際,其實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想將「在地文化」(local culture)起家的「電音三太子」推向國際,其實首要面對的困難就是文化轉譯的問題。文化認知有社會背景與生活經驗的基礎,相關社會、文化經驗的缺乏都會產生文化認知上的隔閡。因此,轉譯一項「在地文化」的困難,往往就在於沒有相對應的文化概念。

兩三度在國際場合亮相的台灣「電音三太子」,其文化內涵是否獲得充分的轉譯,一直都是未被討論的議題。特別是在華語圈以外的世界,電音三太子的翻譯/轉譯也一直付之闕如。

其實,莫說非華語世界中關於電音三太子文化轉譯的缺乏,台灣社會本身關於電音三太子的「文化論述」也還在摸索階段。如果說電音三太子可以代表某種台灣精神文化,那麼其內涵又是什麼?該如何書寫?

「入境隨俗,跳Lady Gaga」(也就是電音三太子在美國的「在地化」)確實是本團(至少是個人)嘗試在美國本土觀眾前呈現「電音三太子」的初衷之一。表演前,本團也曾向道奇球場提交一份英文簡介,雖然礙於電音三太子在英語世界中資料的缺乏,道奇球場最後也以「台灣文化意象與童神,哪吒」(child divinity and the cultural icon of Taiwan, the third prince, Nezha)做簡短的介紹,台灣「電音三太子」的文化轉譯困難,也已讓筆者印象深刻。

想爭取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群,創新的舞步確實是必要條件。但若缺少相關文化論述的支持,跳再多的「韓國舞曲」,甚至敝團在美國跳女神卡卡,電音三太子作為台灣精神文化的代表,恐怕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作者為洛杉磯電音三太子舞蹈團<Techno Prince Nezha Dance Group>代表成員,南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班/倫敦政經學院碩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