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大學教育國際化與陸生法案

大學教育國際化與陸生法案

梁耕三

立法院即將開臨時會審議陸生法案,對此案過去爭論的重點放在兩岸關係,但台灣的大學教育還有其他因素也應廣受大家討論:包括未來快速少子化對人才需求的衝擊、以及亞洲大學國際化的競爭。教育是百年大計,如果大學教育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將來對台灣前途的影響實在堪慮。

首先,Cheers雜誌在五月初發表的「亞洲大學競爭力調查」,讓我們可以樂觀看到目前台灣教育的競爭力仍列前茅,在許多項目表現都相當優秀,尤其是創新研究,唯獨就是國際化指標5.9,遠不如香港7.9及新加坡8.2,另外對於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也只差強人意,歸其因就是英語化遠遠落後。早在2008年11月的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時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的朱經武院士便特別指出,台灣最弱勢就是大學不用英語教學。馬總統在開放陸生來台的議題上,也重申他大選「向東南亞國家招生」的政見。教育部第一期五年五百億計畫,對頂尖大學的指標之一是讓國際生及全英文授課之學位學程每年成長20%,剛公布自100年起的第二期計畫更具體列出許多國際化指標。台灣沒有新加坡或香港的歷史背景,也無法學韓國式的強力設立了全英文教學的菁英大學KAIST、KIST及UNIST,但頂尖大學總要拿出點魄力往國際化努力吧!所幸看到第二期五年五百億的指標之一為全英語學程倍增,希望不要又是口號而已。誠如成大資深副校長馮達旋教授所言,國內學子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危機感」,而台灣也沒把握經濟起飛的機會走向「雙語島」。

報上說台大、成大要募獎學金,搶優秀的中國學生,希望藉此來激勵台灣學生更加用功。其實台灣目前的薪資條件很難與香港、新加坡競爭,何況最優秀的中國學生或印度學生,跟台灣學生一樣,出國留學的第一選擇是歐、美,其次是日本。我們倒不如務實一點,一則努力教學英語化,二則取南進策略,爭取優秀的越南、泰國、印尼學生,也為台灣產業南移鋪路。在台灣父母送小孩學英文已經相當普遍,現在到歐洲留學的學生也都只要懂英文,國際化、英語化招生對台灣是長利,靠招收中生來激勵台生,只是短利。我們樂見私立的南台科技大學則力促國際化,廣與美、加許多大學合作,招收外籍生,獲教育部私立大學評鑑第一名;反之,最近在招收最多中國學生的義守大學,畢業典禮學生帶國旗嗆學校媚中,反應了當今許多台灣學子不甘示弱的心聲。

近幾年台灣民調都顯示人民對政治上維持現狀的強烈意願,George Friedman “The Next 100 Years”一書對未來一百年世界各國版圖的變遷做了有趣的預測,個人猜想由於台灣的特殊地理位置,百年後的台灣可能還是主權獨立的中華民國(台灣),那就讓教育決策減少在藍、綠意識之爭,而即早像韓國邁向百年大計。當我們欣喜看到台灣發明家今年在匹茲堡國際發明展的亮麗成果遠遠超過日本、韓國與中國,獲大會「最大團體獎」,創新研發的精神讓我們自我期許成為「東方瑞士」,也讓台灣可以在亞洲區域的現代化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台灣由於快速少子化,為滿足未來人才需求需要招收外國生,當大學教育走向國際化,建議在招生條款上可以明訂外國生總額及中生、非中生的名額比例,各大學便可彈性處理。最後引述吳瑞北教授去年六月在自由廣場的一段話,「台灣的教育及學術界,應該持開放的態度,持續與各地方及國家交流。中國是其中相當重要的部分,但唯有納入整體國際化的考量,才不會產生失衡及偏頗。」所言語重心長。

(作者曾任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主任,現為大學客座講座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