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人權不是古董

◎ 葉海煙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日前宣布將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以國家人權和歷史記憶為發展主軸,預計一年半後成立。本來,這理當是個好消息,但在台灣人權的品質與情況仍然有改善空間的現實環境裡,那依然可能搖身變成人權殺手的公權力突然大手筆地弄出一個博物館來,甚至還一心期待每年有百萬遊客進入參觀,這樣的心態其實是不怎麼人權,不怎麼符合人民直正的需求的,特別是在苗栗大埔農民正為起碼的耕種的權利抗爭的這個時候。

本來,人權絕不是古董,也不能只是供人憑弔的紀念之物。不過,史蹟斑斑,資料十足可作佐證,而歷史記憶更不能無端地被鎖入保險庫裡。因此,如果未來的人權紀念館(這比叫做「博物館」要更名副其實)能夠喚起歷來的人權傷痛,而提醒主政者不能再任意製造人權受難者,那麼那些展示的空間便將不至於冷冷清清,那些入館參觀的「遊客」也將不至於只抱著「來此一遊」的心態,而能夠真正地接受具體而活絡的人權教育。

此刻,我們最擔心的是官員們空口說白話,而不願意誠實地面對歷史的陰暗面,甚至依然我行我素地任那國家的權力橫行於極可能斲傷人民權利的各式生活場合之中。而除了「國家人權」以政治受難者為最大宗的歷史場景必須盡力予以再現之外,人權作為一種理念、一種價值、一種理想,更理當在「博物館」冰冷的牆圍之外,受到主政者與司法者更真誠的尊重與鼓舞。

(作者為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