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同樣遺憾的青春

■沈聿德

日前一名建中新生「疑似」因為功課壓力太大、自我要求過高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消息一經披露,當日新聞媒體無不爭相報導,甚至製作特輯以彰顯升學教育、同儕壓力和青少年憂鬱症間複雜難解的相互關係。字裡行間顯露出對年輕生命隕落的不捨與難以扼抑的莫名憤怒;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新聞連同近日來的社會輿論,竟意外而有效率地促使北市議員提議取消成績排名,改採組距制度。

建中少年自殺的消息,不禁讓人想起了再三更審、延宕五年,於近日將要宣判的葉永誌案。五年前,和這位建中新生年齡相仿的葉永誌,在學校的廁所被同學發現倒臥血泊中,送醫不治。檢方認為是葉永誌「疑似」因為學校設備年久失修,而發生意外;卻完全不採信另一個說法—他長期因為本身較具陰柔特質,而時常遭到同儕揶揄,在無法獲得師長針對他被欺負一事做有效處理的情況下,不得不選擇上課人少的時候上廁所;如今悲劇發生,學校單位卻完全不承認長久以來因為不夠重視性別平等教育、坐視學生間性別暴力於不顧,間接造成這件憾事所應負的責任。

葉永誌的案件,引起了和建中學生自殺案一樣的新聞效應—可是報導大多把重點放在他的「陰柔特質」上,用字遣詞也多圍繞在刻板的兩性印象描述。幾年以來,關心性別平等教育與校園安全問題的社會團體,雖然同樣不捨其早夭青春,卻無力沉浸於當時案件遭受不公不義對待的憤怒,必須努力打拚宣導、落實社會大眾對跨性別表現的正視與平等對待。這些默默的付出,鮮少獲得新聞的青睞而正面報導,也不見得號召了多少誓言為「民」喉舌的政客加入其行列—我們的新聞依然把跨性別當成花邊報導、官員們大多在性別平等議題上少有建樹。

對於早逝的生命,我們都充滿無奈與不捨。但是,這份無奈必須化為具體實踐,找出並改善造成遺憾的問題;這份不捨也必須化為大愛,防止類似的事件繼續發生。我們不希望看到媒體輿論乃至政策訂定,因著事件被害者分屬不同族群、位階、或社會期待,而有所不公;因為,對於他們,我們一樣遺憾。(作者為中國科技大學講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