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金廣福 北埔新貌

■ 吳東昇

十年前,金廣福文教基金成立。十年後,北埔人有幸在累積承載的客家文化背景與豐富的文化遺產中,發揮崇高的薪傳使命,透過文建會所啟動的「社區總體營造」,在產業文化節慶的磁力發酵後,使北埔既保有著珍貴的傳統文化及歷史空間,更重構了社區日常生活現場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新舊並陳和諧共存的再生場域,是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建構範例。

地方的農民是環保也是生態的守門人,發展優質的有機產品,善用城鄉的差異性,保有原鄉原味的內涵,也可以成為休閒觀光的賣點,這也是觀光局「促進觀光客倍增計畫」的重要理念。客委會成立之後,在推動客家文化的節慶中,整合並善用文化、農業與觀光的各項資源,不忘營造優質友善的環境,以吸引觀光客,提昇整體的生活、旅遊文化品質。多年下來,台灣的基層社區,在中央與地方的努力之下,鄉村聚落印象,嚮往回歸自然的山屋生活,已成為新的話題思維。

「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不論在美學品味、生活環境、社區秩序、或是產業文化,都可以為台灣的基層社區帶來全新的面貌。執行方法上透過政策加以導向,期使基層的社區住民具備「共同體」的意識,以自覺自主的精神來主導「社區重建」。北埔就是一個例子。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在北埔,配合政府的行政單位及地方團體,共同打造的「膨風節」與「柿子節」,分別在夏、秋兩季的產業文化節慶,凸顯了客家產業文化特質,並適時趕上週休二日的休閒旅遊政策,成功的吸引大量的遊客,打開北埔的知名度與能見度。

今日的北埔,已經從沈寂困窘中走了出來,固有的傳統,非但不會是包袱,而且已經成為老鎮新生的契機資產。基金會倡導「傳統歷史生活空間的保存與活化,重建社區居民的共同記憶」,已經在北埔看到了成果。通過北埔古蹟群,走入街坊巷弄,遊目所見盡是珍惜前人所使用過的器物及由此裝點構成的商店情景,串連營造出古色古香的街廓氛圍,把塵封於歷史深處,無數歲月剝蝕和懸隔,淡出現代生活視野的歷史記憶,激活為現代人可以觸摸,栩栩如生的歷史細節和生活感悟,成為生生不息的文化認同感和土地的感召力,把古意、美感,重新注入當代生活,產生文化傳統的連續性,這就是保存古蹟,重視歷史記憶的重要意涵。(作者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