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黃天麟專欄》金管會稀釋台灣金融資源

金管會主委龔照勝,在本月十三日歐元雜誌所舉辦的台灣投資論壇中表示:「台灣金融業必然要走向大陸市場,並呼籲對岸監理機構對台灣金融業應該更開放,讓台灣幫助大陸金融環境升級」。

龔主委自上任以來就一直大膽挑戰國家之兩岸政策,不時有驚人之發言,不久前他才說「台灣銀行業要去大陸設分行,時間有點太晚」,主委之發言可以說與商人語言如出一轍。

如果說,有人去我們沒去,就是「為時已晚」,那麼印度、印尼,甚至韓國、紐西蘭,老早就有很多外國銀行進駐,我們何嘗聽到金管會在呼籲不去會太晚了!做為一國之金融主管,對世界各國之金融市場不聞不問,對中國即念念於懷的心態與邏輯,確實很難令人苟同。

我們也經常聽到政府說,台灣必須引進國際金融的商品與技術,以提升金融服務之品質。也因此鼓勵銀行走出去,去開拓國際金融的領域。所以我國銀行現在應該有的國際化方向是向歐、美、日國家進軍,在國際金融中心攫取向上提升的智能,而不是去鼓勵或促進向金融環境遠遠落後台灣的中國,去稀釋國家金融之資源。

最近韓國的科技突飛猛進,過去落後我國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去年已超越了我們,考其原因不外乎是我國的企業過度利用中國廉價的資源與勞工,將其視為解決產業經營困境,尋求第二春的不二法門。「不去會失去良機」就是當時企業的口頭禪,也以此逼迫政府對中國投資開放。可是廉價勞工有如鴉片,鴉片吃多了必然使身體虛弱,我國產業就這樣失去了「向上提升」的強大誘因。

試想,對中國累計投資兩千八百億美元(註:美國國會之一研究報告推估)是何等可怕的天文數字!韓國對中國投資,雖然因近年國力日益充實而有增加,但其累計金額仍不超過我國對中國投資金額之十分之一,全力投資韓國,落根鄉土之經營,是今日韓國成功的要訣。

有人說:「台商去的地方,銀行就非去不可」。以銀行之立場言,此話是對的。但若以總體經濟之立場言,未必如此。姑且不論中國是執意要併吞我國,僅以國人對中國之投資金額來說,已大到台灣的銀行無法吞食的程度。我國去年底一般銀行總存款餘額不過十五兆五千五百億新台幣,而台商投資中國的累計金額兩千八百億美元,折合新台幣已達九兆四千億元,所需之周轉用資金若要充分供應,還不只此數。(註:若過去十五年對中國投資不這麼大,國內投資未被排擠,即當今我國一般銀行總存款餘額應已超越三十兆元,若我國已具此金融力量,或許可以談談進軍大陸的事),顯然以當今我國之金融實力,實已無法承擔供應中國台商資金之需求。若貿然為之,對原已日趨脆弱之我國經濟及金融,不啻是另一次的大抽血,絕非政府日日思考、念念不忘之方向。

我們還要「讓台灣幫助大陸金融環境升級」嗎?台灣已以兩千八百億美元幫助中國的傳統產業及高科技起飛,得到的是中國更有力量圍困台灣,我們還要「養虎為患」嗎?台灣所餘資金不多,還是留些老本吧!

我國的金融業界,果真有志氣與遠見,還是向歐、美或南亞的國際市場進軍吧!那裡不會稀釋我國之金融資源,更可把我國金融知識及技巧提升。國際化絕非中國化,中國只是世界市場之一部分,不宜混為一談。(作者為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