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教改 六大衝突與兩難

█ 張如靜

十年教改(八十三至九十二年),規劃與執行前六年在國民黨任內,而後四年在民進黨任內,政治力的操作,使得這個搞不清楚生母和養母的教育改革,成了代罪羔羊。

我們從品質、效率、公正選擇四個關鍵的價值角度出發,來審視十年教改理念與價值的歧異:

一、量的解放VS.質的提升:就廣設高中、大學政策來說,是八三年教改大遊行的訴求之一,原意是讓人人皆有上大學的機會,有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十年之後,高等教育量的解放,卻使得國人對高等教育的品質憂心了起來。許多的媒體報導現在的大學生學力也大不如前,企業用才也發現有了困境。

二、鬆綁VS.秩序與穩定:舉師資培育制度的鬆綁來說,一元化變成多元化,大學也可以培育老師,不再是師範院校的專利。然而,十年之後,教師市場成了粥少僧多的局面,拿到證書不一定有飯碗,產生了流浪教師的問題。市場選擇的結果,使許多人懷念以前的秩序和穩定。

三、教育普及化與照顧弱勢學習VS.卓越、具競爭力:教育的經費大餅要怎麼分?向來是大家爭議的問題。如果以公正的價值來看,教育的普及與照顧弱勢族群是難以推辭的責任,但這似乎又影響到卓越的價值和經費使用的效益。因為餅就這麼大,公正或公平會稀釋了最後的效果。

四、一綱多本VS.教科書統編:教科書的開放,是各國因應未來多變環境的趨勢,讓各校及家長能有多一點的選擇,並且開放民間的資源進入教育領域。然而,因為開放過快,國立編譯館由編到審經驗不夠,書商編書的經驗也不足,許多教科書發生問題,最令人詬病的就是錯字太多。且多元的選擇反而令家長困擾,許多人要求孩子唸所有的版本,累死學童,已經失去當初政策的原意。大家紛紛懷念起統編本的單一。因此,部編本已決定進入市場制衡教科書的品質。

五、多元競爭與選才VS.公平正義之維繫:多元入學制度原是基於多元智能的觀點,希人盡其才,且不要受單一聯考制度的壓迫,助長升學主義。執行一段時間後,因為推甄入學與申請入學管道被認為是助長優勢家庭的利器,被解讀成「多錢入學」,因為有錢人才能補很多的習,學很多才藝,對中下階層家庭來說,這是社會階層原先不公平的再複製。

六、學習壓力減輕VS.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習如果有多元的選擇,不必樣樣都囫圇吞棗地吸收,壓力就會減低。又像快樂學習連線團體主張「快樂學習」,許多家長擔憂孩子雖然快樂,卻學力降低了。這似乎又與品質的價值抵觸。

這些理念的集體拉扯,產生以下兩個問題:

一、當該系統被要求兼顧各項的兩端以求系統均衡解套時,在實務上非常難以做到。

二、每個人在選擇各項的兩端時,不見得都採取左邊或右邊,因此形成社會上有極大差異的選擇光譜,在政策制訂時常需大量的溝通,而且具有極大的內在不穩定性;每隔幾年,理念結構在歷史與社會因素影響下,又會有不同的動態調整,以致政策經常需要在這些變化下予以修訂。

十年教改過去了,真正執行也只有五年的時間,成敗尚不足以蓋棺論定,當初民間教改人士、學者專家及政府官員不能因此拂袖而去,必須在政治噪音中維持清明,拾回教育的本質。我們應該相信「點滴教育,百年樹人」的道理,並為台灣的教育人員打打氣!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