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請問陳總統:「無有效管理寧不開放」的政策落實了嗎?

近幾個月韓國股市真是氣勢如虹,連日改寫歷史新高,早已突破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所創的一一四五點六點的天價,貿易成就更是亮麗,前八個月的出超就已超過一百六十億美元,難能可貴的是,南韓出口在中國市場佔有率上半年升至十一點七%,超過了台灣的十一%,台灣不但已被韓國所趕上,其落後韓國的幅度且有逐漸擴大的趨勢。我國近年經濟表現之不如韓國已是事實,前八月我國貿易對外出超僅十一點七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減七十九%,股市亦反映此一事實,當亞股屢屢創新高之時,台股獨獨脫隊,表現有氣無力,敬陪末座。

對此現象,大中國意識形態之學者指責說,那是因為韓國廠商積極對中國投資,我國卻採鎖國政策。此種說法完全不符事實,因為韓國廠商對中國之直接投資累計金額,僅及我國對中國投資之十分之一。

最近統派又說,台灣之不如韓國是因為台灣採取「不准出、只准進的魚籠政策」。但根據加拿大費沙爾學會及美國卡托研究所上月八日公佈的「世界經濟自由度二○○五年報告」,台灣的經濟自由度遠高於日本、南韓。僅算我國經濟部投審會核准的對中國投資金額(去年為七十億美元)就已遠高於韓商對中國之投資。可見統派所指的「不准出只准進的魚籠政策」只是一種硬拗之詞,不攻自破。

那麼真正使台灣由過去三小龍(註:四小龍之一的香港已併入中國)龍頭反轉成龍尾的原因又是什麼?不久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陳添枝即舉南韓因發展品牌,成功提升國際競爭力為例,呼籲國內企業揚棄代工為主、缺乏自有品牌的經營模式。但品牌之建立並不是憑空只靠銷售就可以成功的,它必須依靠高於他人的品質與製造技術。最近又有一部分學者進一步主張台灣應從「效率驅動」躍升為「創新驅動」的經營模式,以研發、創新來提升我國的經濟活力。不過品牌也好,創新也好,在台灣這些都不是新鮮的論述。早在政權輪替之初,政府就已高唱建立自有品牌在內的「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只是這些方案後來都不了了之,都引不起廠商的青睞。

「知識經濟發展方案」之功敗垂成告訴了我們,即使廠商知道「創新」、「研發」、「品牌」對廠商之重要性,只要「西進」之門是敞開的,廠商都會選擇以中國低工資、低土地資源降低生產成本的簡易方法,而捨棄需要思考、創新、研發的高難度經營方式。換言之,與「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同時實施的「積極開放」政策是使「知識經濟發展方案」無法施展,成為我國產業無法有效升級,成功發展企業創新、研發品牌的主要因素。申言之,近幾年我國經濟動力之頓失,反而落後韓國的主要而唯一因素,就是政府之產業西進政策。

弔詭的是,自從陳總統說出「無有效管理寧不開放」的指導原則後,已三個多月了,有效管理仍不見蹤影,我們所看到的仍然都是澎湖小三通、放寬營運總部投資中國、開放台幣與人民幣之兌換等扼殺產業創新的西進政策,最近金管會主委又似有默契地以每日一句之速度,頻頻放出開放金融登陸的構思。若政府真的無法從過去十五年之經驗得到教訓,一直放任甚至政策上促進西進,則什麼品牌、創新都將只是空談,我國經濟之起死回生亦必遙遙無期,台灣也會像被「不准出、只准進的大中華經濟圈魚籠」所捉捕的魚鱉一樣,只能等待人家的宰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