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疫苗安全性的研究模式

◎ 劉競明

自由廣場昨日刊載賴秀穗教授「B19致死?徵求醫界良心!」一文,筆者在此拋磚引玉,盼形成專家學者之公共論壇。

美國新英格蘭雜誌上週(一月二十八日)的報導談到嬰兒使用的輪狀病毒疫苗(rotavirus vaccine),至少有兩名嬰兒在接受兩劑輪狀病毒五價疫苗注射後的一個月裡,發生所謂「嚴重複合式免疫缺乏症候群(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最重要的發現是:在三位罹患SCID案例的糞便檢體中,用反轉錄式多聚合酶的連鎖反應(RT-PCR)以及基因定序研究(gene-sequence analysis)中,診斷出其糞便有存活的疫苗輪狀病毒( vaccine-acquired rotavirus),顯示疫苗的安全性發生了問題。

所謂SCID症候群,是體內缺乏B細胞與T細胞免疫的遺傳疾病,當小兒有上述疾病,並受到活性之疫苗病毒之感染就會發生。對於上述免疫缺乏症候群的嬰兒,活體疫苗為施打之禁忌(contraindication)。

這些施打過輪狀病毒疫苗的嬰兒,竟然在數月內就發生劇烈腹瀉、脫水、肺炎、休克、呼吸衰竭等現象。這些症狀描述與診斷結果,讓筆者不禁想到數月來台灣所發生的「疑似新型流感疫苗併發症」的風波及醫療爭議事件;加上台中「劉小弟事件」之後,引發一波疫苗「緩打潮」至今,民眾也開始對小兒新型流感疫苗該不該打第二劑產生疑慮。

在無家族史情況之下,會罹患SCID,究竟是否因其注射前就已經有蛛絲馬跡,譬如血液淋巴球太低等先期免疫缺陷症候(sign)?或者是否因疫苗注射後,免疫機制受到抑制,讓病毒活化而致病?似乎是國內這些疑似新型流感疫苗合併症問題的最佳研究模式(research model)。

或許小兒免疫、病毒、遺傳學、生化及疫苗產製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可進一步研究找出致病原因的方向;對於小兒疫苗注射前是否應增加血液篩檢項目評估,也是應該思索的議題。

(作者為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