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稅負不公 產業西進 台灣勞工還有明天嗎?

近年來台灣經濟面臨三大危機:失業率一再攀升、實質薪資所得降低、稅負不公。這三個現象環環相扣,互為因果,惡性循環,日趨惡化,其原因固然繁複多端,但最重要的癥結,則在於台灣產業、資金與人才的西進,使台灣像是一個出現裂縫的水庫,原本充沛的儲水量,一開始只是涓滴漏出,後因裂痕不斷擴大,導致蓄水大量湧出,幾乎枯竭,台灣經濟水庫崩塌的危機畢現。加之馬英九競選總統時,許下六三三承諾,畫出大餅,讓選民誤以為台灣經濟可望找到出路,不料上台後不但未兌現政見,反而加速向中傾斜腳步,致使各項經濟指標更加惡化,幾陷絕境。

從馬政府上台以來,失業率一直向上攀升,一度突破六%,創下歷史新高,而民眾因此輕生者所在多有,已形成嚴重社會問題。但此一失業數據乃官方統計結果,在取樣與方法上,受到頗大質疑,因此現況之嚴重必然更甚於官方數字。而當社會關注焦點在於失業率的同時,另一個重要議題,即近十年來薪資不漲反退的現象,正在浮上檯面,衝擊台灣民眾生活的穩定性與品質,影響層面不容輕忽。最後,多年來稅負不公的情況,並未因促產條例的終結而得到解決,反而因產創條例即將通過,可能形成另一套不公不義的稅負制度,形同懲罰在台灣生根發展的企業與個人,鼓勵企業與個人之外移,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卻造福中國的崛起。此一稅負不公現象,不僅造成貧富不均,社會的M型化,更嚴重的是,造成背負沈重租稅負擔的產業不得不外移中國。

何以向中國傾斜乃是造成台灣失業率攀高、薪資倒退的真正原因,而稅負不公則成為幫凶?此事必須從頭說起。一九九一年促進產業升級條例開始實施,以高科技為主的資本密集產業享有免營利事業所得稅或股東投資抵減綜合所得稅的優惠。此一政策反映政府輕傳產重科技的思維,科技業享盡各種租稅優惠,而傳統製造業則負擔高稅額,加上中國適巧採行改革開放政策,積極以租稅優惠與低勞動成本吸引外資,傳統製造業為求生存,必須降低生產成本,乃群起湧向中國,造成台灣第一波產業西進的風潮。

換言之,促產條例對科技業與傳統製造業的稅負不公,造成了傳產西進潮,而傳統製造業的就業人口在西進流失後,仍佔全國的二十%,科技業才七%,因此促產條例固然幫助台灣科技業崛起,其創造的就業機會卻是相對的少數,而傳統製造業大舉外移中國,則帶來大量失業人口。另外,政府為了優惠科技業,據統計,促產條例實施下來,整體稅收損失約數千億元,更因傳統製造業出走,失業人口激增,稅收亦必無法增加,使得租稅優惠造成之稅收損失,無法從其它方面得到挹注,只得大量舉債, 形成政府財政陷入困境。

產業西進,除了失業人口增加,也導致勞工薪資的下滑。此因產業外移中國,本為降低生產成本,而中國本身之勞工薪資極低,加上人口眾多,勞動力充沛,企業大量西進,將使台灣勞工喪失有利籌碼,薪資不升反降。此即經濟學上「要素價格均等化」之效應。

可悲的是,政府利用大多數來自弱勢上班族的稅金補貼獎勵科技業,多數科技業者仍未發展出高附加價值的品牌與研發成果,仍然以低階代工為主,因此竟然也效法傳統製造業,不斷提出必須西進中國才能生存的奇談怪論。這等於宣告「重科技輕傳產」政策徹底失敗。事實上,多數科技產業已開放西進,目前僅剩的防線僅在兩兆雙星產業之中高階部分,一旦這道最後防線崩潰,台灣經濟已可宣告壽終正寢了。

不幸的是,馬政府早已宣示開放中高階科技到中國投資設廠,因此只要馬英九執政一天,高科技業全盤西進,必將成為事實。馬英九上台後,在一中的國家認同與終極統一路線下,向中傾斜已是既定的政策方向,一旦簽署ECFA,鬆綁高科技西進,都將使台灣的失業率更加惡化,勞工薪資也必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以及政府財政因稅負不公而導致的失衡現象等等,皆如同病入膏肓,台灣的經濟與勞工還有明天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