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搶救失業是台灣的當務之急

美國總統歐巴馬本週三向國會首次發表國情咨文,把就業列為今年施政頭號焦點,矢言要提振經濟,並請國會通過就業法案,以降低現今高達十%的失業率。儘管歐巴馬所面對的金融危機、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等頭痛問題,都承襲前總統布希而來,他既沒有把責任推給前任,也未歸咎「大環境不理想」,不但坦承總統第一年做得辛苦,政績不好,也不諱言自己犯了錯誤。吾人綜觀歐巴馬演說,不能不感嘆,我們的馬英九總統,如果能學習歐巴馬那樣誠實面對國人、坦然針對問題,台灣現今處境或不致如此艱困。

以歐巴馬列為當務之急的就業為例,台灣現今六%官方統計的失業率,不但歷來最嚴重,與鄰近國家相比,也是所謂「四小龍」的最高。具體而言,我國不但失業人口多達六十幾萬人,而且長期失業者持續增加,中高齡失業人口居高不下,顯見提升就業也應是馬政府的頭號任務。展望未來,即使近來經濟指標不再惡化,若干指標甚至出現大幅成長,但這些幾乎都只是與前一年最壞的狀況、最低的基期比較的結果。同時,由於失業是景氣的落後指標,即使經濟真正否極泰來,要增進就業機會也常需假以時日;何況景氣即令復甦,有如國際勞工組織(ILO)在本週所警告的,今年全球失業率仍居高不下,恐出現失業型復甦。

台灣失業問題空前嚴重,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產業政策出現嚴重偏差。從經濟基本常識說,產業是創造就業的根本,產業有發展,就業才能成長;而產業要有發展,就必須不斷進行投資與創新。台灣在經濟起飛,並躋身新興工業化國家之後,理應不斷投資、創新,以產業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創造整體經濟的新境界。不過,台灣的產業發展,實際走的卻非不斷升級與上進,而是追求降低生產成本與規模擴大。其間,走「改革開放」路線的中國,挾其低廉的勞力等生產要素成本,磁吸大批台灣企業前去投資,複製同樣以出口為導向、規模卻更大的台灣發展經驗;台灣在經驗被複製的同時,上進之路即越走越慢。

台灣把生產基地外移中國,導致七成對外投資集中於中國,雖然讓部分企業及產業因擴大規模而獲益,整體而言,卻得不償失,因小失大,甚至自找麻煩。就產業發展來說,台灣自此走向微利與為人作嫁之路,由於不重視研發、品牌、行銷及標準制定等產業提升的要務,台灣即使所謂高科技產業,除了極少例外,至今大都只是扮演為人代工的角色;而大量投資中國的「台商」,幾乎絕少不看中國當局臉色、仰其鼻息以營利者。

再從國民經濟角度看,企業與產業把資金、技術、人才投向中國愈多,投資台灣相對減少,產業提升及發展動力因此減緩,整體經濟腳步隨之放慢。其間,隨著產業大量西進,消費同樣此消彼長,台灣出口漸靠輸往中國上游原物料或半成品支撐,整體經濟當然欲振乏力,不但就業機會因此減少,失業率逐步上升,即連上班族,也因要素價格均等化作用,被中國所拉低,實質薪水十幾年來欲漲不易。

台灣這種錯誤的產業政策,其禍害更反映在台海兩岸關係。就經濟來說,台灣產業大量西進無疑是「中國崛起」的最大貢獻者之一,但整體產業及經濟卻因此高度依賴中國;中國學者胡鞍鋼數年前即以糖尿病患者之於胰島素,形容這種關係,且強調只要經由經濟制裁切斷這種關係,七天即可導致台灣滅亡。馬政府上任以來所做所為,更加緊往「一中市場」前進,包括開放晶圓及面板等政府大力扶植的產業投資中國,尤其已經展開協商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勢必造成另一波產業西進中國,加上隨之開放的工農產品,都將造成台灣產業及就業機會的大流失。如今馬政府的增進就業計畫,或提供短期就業機會,或針對ECFA失業大軍進行救濟,都只是在自行大量製造失業人口的同時,以短期治標之計敷衍公眾,玩弄數字,企圖以美化過的統計,欺騙國人。最近有製造業者及農民走上街頭,其所舉的「ECFA殺人」、「傳統產業,家破人亡」標語,正道盡馬政府的罪過。

吸引產業不斷把資金投注台灣,是增進就業的不二法門。馬政府上任以來,無力創造就業機會,反而正製造更多失業人口。歐巴馬能坦然面對問題說實話,馬英九就是不能,台灣人民還能讓這個政府繼續恣意妄為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