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黑色妖馬--從劉銘傳到高鐵 一段被誤解的歷史

■吳易翰

大家也許忘了,高鐵的民建民營政策,是一九九四年間,立法院二讀刪除了交通部高鐵興建預算,才使得政策「不得不」走往BOT去,並遴選了最優興建營運單位執行至今。這陣子高鐵又成輿論競逐焦點,不得不讓筆者想起台灣歷來的公共交通建設,都是在驚濤駭浪之中完成。

就從劉銘傳興建台灣鐵路的故事談起:劉銘傳尚未來台前,就已倡言鐵路的價值與重要性,來台擔任巡撫後,上呈奏章於慈禧太后,充分說明興建台灣鐵路的重要,並表示將向台灣及南洋商人籌資興建,不支出朝廷費用,才獲准興建自基隆到新竹的鐵路,成為當時中國唯一有鐵路營運的地方,也奠定台灣現代化的基礎。

就資金及政策方面來看,清廷對於這項洋務以及人民眼中的「黑色妖馬」,原本就相當漠視,更未給予必要的支持與協助,使得劉銘傳後續往台南興建的計畫無以為繼,最後人去政息,徒留遺憾。

時間拉回近代:在一九七○年代能源危機時,政府大舉向世界銀行、友邦借款,興建高速公路,當時很多政治人物、經濟官僚、社會人士,都認為這是「蓋給有錢人走的路」,大力反對這項建設;然而,隨著產業形態的更迭,高速公路正好補實了台灣經濟發展所需的基礎建設,進而帶出後續二高、北宜高等規劃。

到了台北捷運,似乎也好像被詛咒一樣,從近廿年的政策討論,到動工後的弊端、機電整合、火燒車到商務仲裁問題等等,捷運也是在輿論的謾罵與冷漠中逐步通車,然後隨著路網的便利性,漸漸為民眾所接受,並成為解救都市發展飽和的一帖靈藥。

而高鐵呢?當年立法院刪除高鐵興建預算,逼迫政策改往BOT走;因此目前一些人批評BOT、昨是今非的觀點,筆者看起來無非是政治口水而已。無論如何,高鐵BOT主要是希望擷取民間的活力,配合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的保守穩健,交集成利益的最大化;今天,不論工程、機電、技術、資源的爭議上,政府當然無法置身事外,而是應該拿出具體政策與技術評準的堅持,方能克竟全功。

興築高鐵為的是建立與高速公路、台鐵的一個新的運輸分工,就像是台北捷運與公車的運輸整合一樣,提升整體運輸品質;況且,比較歷來的公共建設花費,如台北縣市彈丸之地的捷運就花了超過五千億台幣,北宜高從最早的二百五十億到現在超過九百億,二高也花費近五千億。這些建設的龐大成本,幾乎都無法自償,但因著眼於公共利益,政府仍須推動。相較之下,BOT有自償機制,且高鐵也是公共利益的一環,更何況耗費的錢真的有比較多嗎?

百年歷史重演,台灣高鐵現在變成輿論與政治箭靶,彷彿是當代的「黑色妖馬」翻版。只是,不知道一場內耗之後,誰能得利?(作者為鐵道文化協會常務理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