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從NOKIA到ECFA 經濟「芬蘭化」的借鏡

◎ 連科雄

以小國之規模卻能執當今世界各競爭力評比中之翹楚的芬蘭,在一九九○年代初期亦曾面臨大蕭條的侵襲。當時的台灣正意氣風發,新台幣維持在二十五對一美元左右,而國民所得由八千美元成長到一萬二千美元,成長率達五十%;而彼時的芬蘭,則是經濟持續的負成長,國民所得由二萬八千美元跌至一萬七千美元,這段歷史,到現在依然是芬蘭人心中的最痛。

芬蘭人時常回顧這段歷史,西方學術界亦對此有所探討。經濟學大師Timothy Kehoe等人,在二○○七年時就一九九○年代芬蘭的制度面變革是否造成大蕭條提出分析,指出主要是因為三種因素交互作用:薪資課稅上升、消費稅率上升、以及政府消費大幅增加,因而使得勞動工時縮減,造成總生產力大幅下跌、引發大蕭條。至於貿易條件惡化是否為原因之一,Kehoe等學者的結論是,沒有辦法驗證。

另一份由Enrique Mendoza等人最新的研究則指出,芬蘭當時的大蕭條,其實與蘇聯的「厚愛」有絕對關係。芬蘭當時選擇親蘇的政策,因而從出口商品至蘇聯集團取得極高的利益。例如,現在的通訊業霸主Nokia,當時的業務重心之一即是出口重工產品至蘇聯,且透過經濟合作,用較低的代價交換蘇聯所生產的能源,因而使芬蘭的產業結構呈現高耗能、低競爭力。

然而,芬蘭這種依賴特定大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一旦面臨大國瓦解,自身也會隨之崩潰。果然,蘇聯瓦解之後,芬蘭的出口隨之潰散,失業率由四%上升到十八%,股票市場市值蒸發六十%,整個國家幾乎一蹶不振。

之後,芬蘭放棄依賴蘇聯的政策,轉型至發展低耗能、高競爭力的產業,而全球的電信自由化風潮,恰好給了轉型至無線通訊的Nokia極大的商機,因而促成芬蘭近十五年來的蓬勃發展,成為後進國家學習的對象。

回顧芬蘭歷史,或可作為當今台灣經濟轉型之借鏡。為了避免東協加三造成台灣貿易條件惡化,現在的政府大力鼓吹與中國之間的經濟合作,亦即所謂的ECFA;然而,兩岸之間的經濟合作一旦變成如同過去芬蘭與蘇聯之間的經濟依賴,造成台灣產業的偏向發展,那麼一旦中國經濟出現大變動,那麼芬蘭那種連續四年皆負成長十一%、失業率高到十八%的產業結構調整過程,是否是台灣足以承擔?亦需慎思!

同時,芬蘭的經驗亦可告訴我們,貿易條件惡化並非造成大蕭條的原因,產業結構缺乏競爭力,才是更深層的因素!(作者為國貿博士候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