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專家學者?電腦撿的!

◎ 陳信文

國內學術界的教師與研究員們,最近應皆收到國科會寄來之電子郵件。國科會「為提升專題研究計畫之審查品質,並達更公平、公正,經重新檢討現行初審委員遴選機制,決定初審委員須有三分之一人數由電腦系統自研究人才資料庫中隨機產生…」,通知收信者上網選填最多六項之學術專長。接到這樣的電子郵件,心中實在感到悲哀。

學術界的同儕應都有相同的體認,學術工作具有很大之獨特性,很難訂立簡單量化之標準,因此「同儕審(peer review)」成為學術價值判斷上最主要的倚賴。挑選熟悉該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擔任評審 (reviewer),遂成為學術圈非常重要的工作。本人曾擔任國科會學門之召集人,負責國科會計畫審查委員之薦選。目前也是國際學術期刊之編輯,挑選學術論文審查委員。在這樣的過程中,更是深刻體認到評審是否為真正該領域專家學者,對正確評斷學術工作價值具有絕對之重要性。

由電腦系統自研究人才資料庫中來隨機產生評審委員,是很難挑選到真正最合適的「專家學者」。雖然只要是倚賴人的判斷,就難免有人的主觀影響,此點舉世皆然,然而兩害須取其輕。因此在學術的領域中,基於對學術獨特性之尊重,專家的挑選莫不仰賴專家的推薦。縱使有人才資料庫之建立,也僅做為人才選薦時之參考。本人在過去曾擔任過許多國外計畫與論文之審查,雖然須付出心力,但在心裡總有些「國際知名」之虛榮,也從未聽過學術圈內有採用電腦挑選專家之作法。

國科會進行這樣的變動,應是為了排除評審挑選時之人為影響,希望能達成更「公平、公正」的評選。筆者的悲哀正是因此而起。在最須尊重專業的學術圈中,國科會竟然會捨棄(至少是部份捨棄)最重要的以專業判斷來挑選專家,而寧可相信只靠幾個關鍵字之比對、以「電腦撿的」專家來審查,才能做到公平、公正,這真是令學術圈的同儕們情何以堪?學術圈習慣批判「外行審內行」之不公平、不公正,而在未來面對這些「電腦撿的」專家,我們該說什麼? (作者為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兼學務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