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棒球場 要有新面貌

■黃安邦

耗資近十億新建的斗六棒球場,本月十一日啟用,在近滿場球迷及阿扁總統的見證之下,職棒十六年的斗六首戰,票房順利開出紅盤,這場由誠泰COBRAS與興農牛的對戰,一共吸引了打破本季票房紀錄的一萬四千零五十六人入場觀戰。

一座新球場的誕生,固然是全體熱愛棒球人民之福,但站在職棒永續經營及政府真正將棒球視為國球來發展的立場而言,人民需要的球場,應有不同的面貌出現才對。

首先,台灣棒球場的興建經常是各縣市爭取到大型運動賽會後的酬傭產物,各地在動土興建之時,著眼點往往僅在於標準與實用,每個球場造型大同小異,觀眾與球場的距離一個比一個大,談不上有何特色。再加上台灣職棒多數球團小本經營,在地方與棒球經營者皆不重視球場屬性的情形下,台灣的棒球場除了偶爾辦些比賽之外,民眾和球場之間其實是疏離的。

而在美國,每個球場長相都不相同,許多球場觀眾席直接貼近球場,我們時常可以看見觀眾為搶接界外球而跌入場中,或球員奮勇接球時跳入觀眾席的畫面,球迷也成了比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

而球場也像是城市或球隊的招牌一般,它代表的是城市的精神與文化,只要從電視畫面一看,便清楚的知道這是誰的球場,是誰在比賽。如同芬威球場左外野的綠色怪物一樣,球賽因球場的不同而更具可看性,城市裡的人們也會因這球場而產生明顯的文化認同。

站在城市發展與職棒經營的立場,或許觀念一轉,台灣的棒球場就會開始有了生命,不會再是一堆長相相近而實質冰冷的大型建築了。

此外,棒球要能夠發展成為國球,運動人口的普及極為重要。然而,一般民眾可以在那裡打棒球呢?幾乎所有的標準球場平日都是門禁森嚴,要到那兒玩球,除非下輩子投胎成為專業棒球選手。

至於學校球場,或許運氣好,可以逃過校警、場地管理人員的驅離,但同在這兒運動的其他人,又有誰可以忍受隨時會遭到「流彈」波及的威脅呢?

如果能在各個鄉鎮、各個都市的小角落多蓋些簡易的小球場,或許紅葉傳奇不再只是歷史,也或許站在美國大聯盟場上英姿煥發的台灣球員,也不再僅止於王建民這些人。

真心期盼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國球的棒球,其發展能更人性化、更貼近人民。也希望職業球團能勇敢的跨出永續經營的腳步,政府亦能體認運動人口的普及和運動文化建立的重要。而一切,就從球場開始!(作者為高師大體研所研究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