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國的第一桶金

■林濁水

期待中國經濟成長之後,像台、韓政治走上民主的人很多,但這期望大有問題。

人類社會踏入創造經濟起飛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一步是非常痛苦殘暴的。英國先是十六世紀透過圈地運動,把近一千萬公頃土地上的農民趕走,讓貴族括奪他投資的「第一桶金」,也就是所謂的原始資本積累,並逼迫農人到城裡做廉價勞工,到了十九世紀英國一半的人口被擠向倫敦。而礦坑、紡織廠一大堆工作十幾小時,小到五歲的奴役童工,景象萬分淒賤。

十五到十九世紀,美洲的發展依靠一千萬非洲農奴和對印地安人的土地掠奪及屠殺,三百年間,北美印地安人從一千多萬剩下三十多萬,幾近滅絕。

除了對國內勞動者的剝削、對異族的奴役屠殺外,帝國對外殖民地血腥掠奪,以利販賣黑奴、奪取原料、市場,甚至移民,以紓解國內矛盾。

原始的第一桶金,就是這樣積累而來的,至於台灣,遠為幸運,在冷戰格局中,出現了以最富的美、日、歐為市場,四條小龍投入勞力密集的外銷導向生產的機遇,把剝削的矛盾轉嫁給歐美承擔,造成了歐美勞工的失業,但歐美比起台灣經濟規模既大,且為鞏固冷戰陣營,到底承受過來了。於是台灣創造了奇蹟似的經濟成長,又逃過了工業革命初期對國內勞動者非人道的過度剝削,甚至出現經濟高速成長,貧富差距反而逐漸縮小的奇蹟。

如今中國經濟要踏出成長第一步,採取的是四小龍外銷導向模式,但四小龍人口當時不過五千萬左右,如今中國卻有近十四億人口,而主要市場仍只是最富裕的歐、美、日等約五.六億人口;生產者眾,市場並未擴大,中國雖努力要把內部矛盾轉嫁出去,但實在不可能被充分吸收,而已造成如去年對美七○○億美元的出超,於是製造業走入「微利化」的時代;另一方面,要轉向內需導向的話,十四億人口消費的天然資源則極為驚人,勢必造成原物料暴漲。原料上漲,成品下跌,兩頭擠壓,利潤愈薄,又不能對外殖民掠奪,於是剩下的就是對內部的勞工進行最嚴酷的剝削。由鄧小平確立的東南西北傾斜發展策略,就建立了區分人民為城市居民、農村戶口、民工和盲流的人口管制制度把民工當「外勞」的一套「政經發展體制」。所以「社會市場經濟」的本質便成所謂「社會主義」,是以社會主義管制生產分配的方式來管制勞工;而市場經濟便是給予資方剝削民工的自由,從而迅速累積資本,創造高度的成長。

既然經濟的高度成長是建立在人民高度的不自由不民主上面,期望中國經濟成長帶來民主,豈不是十分奇怪?

如今中國貧富差距大到難以想像,貴州和上海平均國民所得差到十倍。同時全國各地的「合法」工資,省與省間差距大,「非法工資」更是懸殊;至於做為被剝削後備軍的剩餘勞動力陣容更龐大。中國成了一個大奴工營。

胡錦濤比較起鄧、江起來,是更注重社會正義的國家領導人,想努力扭轉東南西北和「中部凹陷」的過度傾斜發展,也在二○○一年開始鬆綁鄉村和「鎮級」城市的人口管制,但大城市和農村間仍嚴格管制,大結構還看不出這個內部殖民的剝削體制有轉變的可能。經濟人權、社會人權既已被框定,「民主」、「自由」的政治人權,也只有更強化其桎梏,在這方面,胡的鐵腕甚至比諸鄧、江只有更嚴厲。

就人性面和實際經驗看來,華人有機會建立民主政治;但是就制度面而言,我們對中國實在沒有樂觀的理由。

(作者為民進黨籍立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