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歡迎「通勤的原住民」!

◎ 賀陳旦

很遺憾好茶部落婉謝慈濟替他們建屋造村的好意,因為他們不願意放棄山上的家和作物。慈濟人的用心是好的,希望災民離開危險,重建新生活。可是,這是兩難:如何在「安全」和「生計」之間找到平衡點,也一向是「遷村」的最大挑戰。進一步看,生計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方式反映的文化,在歷史傳統中就是台灣寶貴的多元族群特色,改變了生計,幾乎等於改變了文化。於是「安全」的對立面,在原住民身上,轉而為「文化」。「強調安全,犧牲文化!」這麼沉重的控訴,不可小看!

八八災情在山區受傷最大的是排灣和魯凱族,原本就是分布不廣,相對集居,但文化表現力強的小族原住民。沒有妥善處理他們的集居生活,可能毀滅原已弱勢的文化,更加不可掉以輕心。

那麼,「避災」和「存活」究竟可不可以兼顧呢?個人覺得,如果把居家朝避災思考,就業(生計)仍以不離山為原則,把兩者的空間分開規劃,減低個別地點的土地使用強度;再搭配政府僱用原住民巡山措施,管制新的干擾山林的活動。雙管齊下,應該可以滿足國土安全和山林休養的良善出發點。

至於就業的安排,可以鼓舞原住民守護家園,從初期的山林守護到長期的生態旅遊解說,藉災後以工代賑經費,逐步訓練、擴大編組,就地就業,善盡其才。同時不宜限制原住民回到原居地從事有限度的農、獵產業活動,甚而該鼓勵在離山(不遠!儘量不遠!)安居的同胞家人不時上山參與農務或文化祭典。不得長宿,免得變相成違章村落。但不可阻擋原住民親山,尤其要讓下一代熟悉山林,持續吸收土地養份。

當原住民的居住和就業不在一起時,(像都市通勤族)立刻就有交通問題。估量現有待業人數和山林守護所需,個人相信簡易的公共運輸制度所費不會太高。相較於國土失守或平地就業的成本,這樣的集體行為是最容易安排的。限制通行車種的道路,其路幅、舖面和路線標準不嚴,也就不須大動重建工程干戈,擾動大地。也不至於擔心隨路開發,破壞水土保持的二次災難。

進而,若安居區適當規劃,教育、醫療、乃至於娛樂設施都可以因人聚集而提升規模品質,使原住民同胞生活全面改善。再加上前述長期就業方案,安全之外的安定感會促發文化創意,這不就使「生計」、「生活」和「文化」結合成一氣,不因居住離山而棄土滅族了嗎? (作者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