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鐵路命名本土化

■洪致文

台鐵桃園到林口的貨運用林口線,從桃園縣長、地方官員、鐵路局長到媒體記者,卻一再地訛稱這條鐵路是「桃林鐵路」。

翻開台灣百多年來的鐵道歷史,絕大多數的鐵路路線命名,不是以「意指」路線在整體路網或島內地理環境中地位,就是以路線行經大站或者終點站來稱之。前者,像是大家熟知的「縱貫鐵道」,指的便是「縱貫」台灣島之意;又如以整體環島幹線來看的「北迴鐵路」與「南迴鐵路」,也都是相同的邏輯。但是相對於此的,台鐵大多數的路線命名,官方用語或者傳統使用上,都是以路線行經大站或終點車站地名稱之。譬如說,「集集線」因為行經集集、「平溪線」行經平溪而得名。當然,也有很多的支線鐵路是以終點站來命名,像說台北到淡水的「淡水線」、萬華到新店的「新店線」,或者這次被訛稱的桃園到林口的「林口線」。

這幾年卻又為何會有北淡線、東豐線這樣的說法呢?其實,從起訖站名或地名各取一字組合成路線名的用法,廣泛使用在中國。只要念過早年國民黨時代「故國鄉土史地」的民眾,一定背過那些平漢鐵路、粵漢鐵路、膠濟鐵路…等以省別稱或大都市簡稱所組成的鐵路名。這樣的命名邏輯在中國一直沿用至今,像是「京九鐵路」就是一例。

台鐵的路線名稱正式用語裡,並沒有把中國的命名邏輯給引用進來,二戰後出現的,僅有把山線海線聯絡用的成功到追分路線稱做「成追線」,以及窄軌台東線拓寬後開始叫的花蓮至台東「花東線」。絕大多數像是「桃林鐵路」這樣的錯誤用語,都是不懂台灣歷史的結果。(作者為鐵道研究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