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黨國體制的最後堡壘必須摧毀

盧世祥

這一陣子,媒體上揭發性的新聞不斷,從南亞海嘯捐款撥付、雪山隧道便橋搭建、律師考試出題、空軍基地官兵歡迎三軍統帥巡視,乃至於高雄捷運泰國勞工暴動、有關「台客」的討論,新聞話題極為熱鬧。其中有些事件,凸顯政府效能及官場文化的確存在改善的空間,有的反映行政部門公關及危機處理出現問題,還有的則純屬新聞炒作,由媒體及政客聯手羞辱執政團隊,作手拋出話題,死纏爛打一番,得手之後即伺機另起爐灶。這種不問基本事實的新聞炒作,尤其是假借「輿論」未審先判,說明了政黨輪替五年來,新聞解釋權仍然操控於黨國體制殘餘勢力手中,其挾新聞進行政治爭鬥的情事,有增無已。

台灣媒體與黨國體制的關係,要追溯到上一世紀中葉。長期執政的中國國民黨,與現今台海對岸一黨專政的中國共產黨,系出同門,都是師承蘇聯的列寧黨。列寧黨以黨領政又領軍,把新聞媒體視同列寧所稱的「革命機器中的齒輪及螺絲釘」,必須為政治服務,也是臣屬於政治的工具。這種列寧黨的特性,既表現於台海彼岸至今仍不容民間獨立興辦新聞媒體,也反映於蔣經國執政末期開放報禁(一九八八年)後於黨禁(一九八六年)的歷史事實。按廣電法規定,政黨須於今年底退出媒體,惟始作俑者的中國國民黨至今仍經營中視、中廣、中央日報、中華日報等媒體,最不能置身事外。

黨國體制之下,當權者除了自營媒體,也把媒體負責人納入彀中;威權時代「兩大報」老闆為執政黨中常委,是其顯例。既是「自家人」,威權當局所作所為,不論言論控制、鎮壓民主、愚民政策,乃至於去台灣化,「兩大報」以降,莫不配合,幫凶幫閒,不一而足;從早年輿論圍剿雷震,到後來集體醜化美麗島事件菁英,即其一例。既有配合演出,即有利益分享,媒體解禁之前的寡頭壟斷,不但阻絕競爭,也為幫凶幫閒者帶來超額利潤,雖經近年開放競爭而致虧損累累,仍足可支撐。

黨國體制之下的媒體,容或為媒體老闆帶來超額利潤,卻為台灣留下諸多後患。首先,黨國體制是外來政權,台灣乃其跳板,當權階級是過客,受黨國體制禁錮及醬染半世紀的媒體,遂普遍欠缺以台灣為主體的整體觀,更談不上建立自主的歷史觀及世界觀。按外來政權的意識形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漢人四百年前抵達之前,「台灣沒有台灣人」。

其次,由於媒體集中於台北,台北係首善之區,長年得到外來政權挹注最多資源,陷入圍城心態的媒體遂將視野侷限台北,久之形成「從台北看天下」的偏差。這種心態,把台北當成全台灣,自認台北事物高人一等,無視其他地方充沛而多元的社會力、價值觀,進而悖離本土及台灣主流民意。同樣心態,則無視全球化的國際趨勢,甚至把國際化等同於中國化,是十足的狹隘。「從台北看天下」因而一方面是自大,同時也是狹隘,且與社會嚴重脫節,三者正是今天許多媒體的通病。

新聞媒體是社會學者所稱的意識形態再生產部門之一。本來,新聞從業員講求客觀、公正、準確,新聞機構若能兼容並蓄,應可反映社會豐富多元活力;換言之,信守新聞專業倫理,足以超越單一族群或個人利益。但是,台灣新聞自由化過程,媒體數量大增,專業倫理卻沒有同時提升,新聞部或編輯部的少數統治亦未隨民主化而改觀,反而由於其族群喪失威權統治特權而產生兔死狐悲之心。

黨國體制殘餘在新聞界,因而在台灣民主化過程產生適應不良,出現諸多悖離常理的現象。經濟上,相關媒體常美化中國、唱衰台灣。按照國際間諸多評比,中國不論政治風險、法治、企業治理、競爭力、經濟自由及整體投資經營環境,都排名全球後段,它們卻把中國描繪成投資天堂,鼓吹台灣全面依賴中國。文化上,台灣飽受外來政權壓制,學子再三背誦中國史地,對於台灣有關鄉土人文極為陌生,母語瀕臨絕續關頭,它們反而把致力從教育文化等層面建立台灣優先的努力,一律打成「去中國化」;做賊(「去台灣化」者)喊捉賊,即此之謂也。政治上,台灣歷經艱辛擺脫威權統治,它們卻對多數統治心懷怨懟,於少數統治透過造神反而諸多懷念,且經常與本土政權作對,仇視李登輝、陳水扁兩位總統所代表的民主政治潮流。

有如黨國體制者在威權時代殘害民主,台灣民主化之後搖身一變,儼然民主鬥士,其在媒體的同路人儘管昔日為威權者的幫凶幫閒,近年亦打著新聞自由旗號,濫行「第四權」的種種,從經濟、文化、政治層面,試圖創造議題、製作論述,多方為黨國體制班師回朝,製造有利環境。這種種逆勢而為,短期內或有斬獲,尤其民進黨執政以來,至今未能擺脫「看報治國」心態,常把若干媒體集體炒作的假象當真,未明就裡之前即貿然回應,亦未能在事先謀定而後動,事後有所堅持;近年各種改革未能大刀闊斧,時有政策搖擺,皆此之後果。

另一方面,長期而言,台灣民眾眼睛畢竟是雪亮的。黨國體制者的新聞炒作,不論打著揭發性質的報導,論述部隊的投書及叩應亂講,甚至不惜假造民調,「輿論」雖雷大雨大,如果悖離台灣主流民意,到頭來仍不免白忙一場;此從去年三二○之後的「七日政變」不成,到今春連宋試圖以「聯共反台」之行拉抬國代選情未果,歷史必定站在正確的一邊,台灣民意亦無例外。

不過,在民眾或歷史做出決斷之前,黨國體制者把媒體當成最後堡壘,不顧新聞專業倫理而泛政治地胡搞瞎整,卻必然傷害新聞媒體本身。廣電基金不久前民調發現,三成一民眾不看新聞頻道,七成三認為新聞頻道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另外,最近九一記者節,一一一一人力銀行調查發現,記者已與「狗仔八卦」、「文化流氓」劃上等號,社會負面評價大於正面。新聞媒體的社會評價及記者的職業尊嚴榮譽墮落至此,足見當前新聞界諸多悖離常理的現象,必須扭轉。(作者盧世祥,資深新聞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