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水資源分配不當/旱災和水災的荒謬組合

◎ 陳昌宏

對台灣而言,「缺水」不是新聞,「暴雨成災」也不是新聞,但旱災和水災這樣荒謬的組合卻是在台灣年年上演。

台灣近年來的平均年雨量其實並無明顯的差異,就連曾經發生過嚴重缺水的民國九十一年,其整年平均年雨量也不比往年少。而事實上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並非乾燥的內陸,其平均雨量甚至高於全球平均值二.六倍,但關鍵在於台灣為何留不住水?

以馬總統之前所提倡及水利署所規劃每人每天使用二五○公升用水為例,事實上,依照水質要求程度而論,這部分的用水還可以細分為三類:第一類:飲用水。這部分的水量大約只佔個人全天用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因為是會進到人體內,所以水質要求最高,是為第一級。第二類用水則是清潔身體用水。舉凡維持個人衛生條件的洗澡、刷牙和清潔等,因為是做外部清潔,水質要求應歸類為第二級。這部分的用水大約是佔五分之二。最後第三類的用水,是每天上洗手間及維護生活環境整潔所需之水,這部分佔個人全天用水可能達將近一半,是為第三級。前兩級的用水可以倚靠水庫並經過水公司過濾的水來供應。

台灣有許多高科技產業,一旦限水所造成的損失將難以彌補。因此,政府現在應該要朝兩大方向努力:如何留住雨水及水資源重分配。水利署應該要和營建署合作規範未來建築物如要取得建照,必須在大樓設計「集水設備」。這個裝置讓降在都市地區的暴雨可以有效地留住一部分。而這部分的用水可以提供作為第三級的用水。而已經完成的建築物,政府應該採取補助的方式協助民眾設置集水設備,這部分的設備目前在許多綠建築中稱之為「雨水回收系統」,經實地測試能有效留住雨水達五成以上,如果可以讓都市的建築物一半以上都能安裝這種設備,那就儼然有小水庫在各大樓間,對於第三級用水有莫大的幫助。

台灣不該是缺水的地方,但卻年年上演缺水的問題,政府該做的不是限水或期待不可預期或造成巨大災害的颱風所帶來的豪大雨,而應積極提出永續經營的水資源策略,讓降在台灣的雨水都能夠被有效地利用,而不是通通流到大海去或甚至因為限水導致重大的經濟損失與民生不便。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