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花布.高雄世運

◎ 高志仁

二○○八年,《海角七號》主題曲《國境之南》唱著:「當陽光再次回到那飄著雨的國境之南,我會試著把那一年的故事再接下去說完。」年底下片的《海角七號》,在台灣說了好幾個月欲罷不能的恆春故事後,沒想到隔年七月十六日,在飄著颱風雨的國境之南,就在高雄接下去說了。

同樣的南方浪潮,同樣的開低走高,同樣的台式感動,同樣的褒貶交錯,《海角七號》和高雄世運,在藍綠陣營「民主內戰」方酣的台灣,努力拓開了一個中性游移的空間。當然,這個較為中性的空間,無疑是在地偏綠的,就像綠營和淺藍民眾對《海角七號》的認同和喜愛,以及主要來自深藍的「殖民文化陰影」等嚴厲質疑一樣,高雄世運逐步贏得台灣民眾的普遍關注與讚賞。

就「台灣意象」的發揚而言,「海角七號」成為一種勵志、一個符號、一套修辭,「高雄世運」也成為一種內涵、風格、定位,正如目前任職於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的侯瀚如策展人對台灣設計藝術家林明弘的「台灣花布」家具裝置作品的評論,是創造了一個新的「第三空間」(third space)。

一九六○、七○年代,遠東紡織以華麗牡丹為典型主題的印染花布風行全台,至今仍留在不少人家裡的枕頭套或被套上,富含台灣社會共同記憶,近年逐漸復出走紅,成為應用設計元素,統稱為「台灣花布」。

相較於中國和日本等東亞各地的牡丹樣式,台灣版較為紅豔、開放、明朗的花俏明亮風格,蘊涵充沛的生命活力和另類美感。其蔓延增生的紡織主題,超脫了這些裝飾圖式一向給人的廉價流俗形象(kitsch),是一種對美學價值霸權的抵抗姿態,這姿態不是某個清楚立場的直接宣示,而是或坐或臥在「台灣製造」花布圖樣的床上,在親密恍惚的時刻裡,體驗於某個時間與空間自行開展的身分認同過程。

台灣花布、《海角七號》和高雄世運風潮,同樣超脫了刻板侷限印象,同樣對台北主流價值霸權的抵抗姿態,台灣人或坐或臥在「台灣製造」的海角和世運花布床上,進入「第三空間」,體驗超脫二元對立結構的身分認同過程,接下去訴說台灣人親密恍惚的生命故事。

(作者為部落客,http://www.wretch.cc/blog/kotsijin)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