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開放中國觀光客得不償失

去年的今天,七百多名中國觀光客組團前來,開啟台海之間週末包機直航,也是我國全面對中國人民開放旅遊的起始。與中國直航、開放中國客前來,不但是馬英九總統競選的政見,也被馬政府視為刺激我國經濟免於衰退的「馬上好」妙方。然而,一年之後檢討這一寄厚望於中國的政策措施,台灣不但得不償失,還有如馬政府其他傾中政策一樣,為我國所帶來的傷害正不斷出現。

引中國觀光客以濟台灣經濟,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不切實際。但是,為了促銷政見,馬政府告訴國人,開放中國人前來觀光,一年可以創造六百億元經濟效益。果然,一年下來,根據本報日昨報導,中國客最多只帶來一百八十億元商機,不到馬英九所開支票金額的三分之一。絕不認錯且好辯解的馬總統,猶宣稱他當初對選民所承諾的,是以每天中國來人三千、消費一定金額為前提,「目前情況倒沒什麼特別不好」。

事實上,不僅一年來中國客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遠不如馬政府所吹噓,台灣為了這一為數不大的商機,卻已經付出極高的代價。首先,由於馬政府一味對中國開放,中國觀光客前來旅遊,顯然是採取低價位、低效益、低品質的「三低」路線。不論團費或消費,中國客大都走低價位路線,平均每天不到五十美元,不但不及日美等觀光客的四分之一,也把台灣觀光消費水準拉回倒退至一九七○年代的水準。同時,中國客前來的商機,從航空公司、旅行社到相關旅遊接待,利益也並非全歸台灣業者享有,有些旅遊業者甚至有收不到價款的困擾。中國客的支出與消費水準既低,其整體經濟效益當然不大,只有一心向中國靠攏的偏執者,才寄望以中國客帶動台灣經濟。

更嚴重的,是中國客明顯的排擠問題。中國開放人民出國旅遊未久,在全球各地常有令人側目的表現;喧譁吵鬧、隨地吐痰便溺、不懂禮儀、不守秩序、破壞環境,是最為人們所詬病者。從台北故宮、野柳、日月潭到阿里山,一年來中國客都傳出乖張言行舉止的鏡頭;甚至有讀者投書本報,指台北市東區一家知名餐館以低價位招攬中國客,導致用餐品質下降,決定拒絕再往消費。官方統計也顯示,開放中國觀光客之後,日美韓等各國觀光客相對減少,排擠效應顯然已經發生;而這是在馬政府貿然開放之前,包括本報在內,許多台灣人所曾預見並警告的惡果。

馬政府一年前在全面對中國觀光客開放的同時,也與中國實施雙邊週末包機直航,去年十二月中旬並開始平日包機直航,乃至於定期航班。本來,航運便捷是好事,開放並爭取觀光客也是各國所努力的,但是,與有敵意的中國不設防地往來,台灣一定因小失大。官方統計指出,台海兩岸加速直航之後,觀光客去多來少的現象更明顯,人數呈十比一,只是再度凸顯這一事實。

一年來馬政府加速直航與開放中國客觀光的政策,顯然已讓我國受到相當不利的後果。對觀光旅遊業者而言,來了「三低」的中國客,卻排擠了高消費的先進國家觀光客,得少失多,所賺到的竟是「垃圾與疲勞」。對航空業者來說,直航容或帶來生意,原有經港澳中轉業務卻消減,而所謂第五航權或延遠權仍屬空中樓閣,中國領空飛越權也是空話,且直航票價不低反高,也不合消費者利益。從整體看,台灣不論發展觀光、服務業或總體經濟,理應向上提升,增進附加價值;把目標對準先進國家,才是正辦。當年台灣產業側重降低成本,較少著力於產業升級,大量西進中國的結果,對產業及整體經濟長遠不利。如今馬政府全力鎖定中國,必受其害。而且隨著中國崛起,謀我日亟,馬政府一意孤行的結果,不僅難以力爭上游,最終還可能害得台灣政治經濟受制中國,難以脫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