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資金淹腳目 開放中資來台居心何在?

在馬政府的親中政策下,中資來台的噩夢終於成為事實。經濟部、陸委會日前公布「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大陸地區營利事業在台設立分公司、辦事處許可辦法」及「開放陸資來台從事事業投資政策說明」,正式開放中資申請來台投資與一九二項投資業別項目,以及設立分公司、辦事處。此項投資辦法,幾乎涵蓋製造業、服務業、公共建設,更允許中資在台購置房地產,範圍限定於中資企業來台的業務人員所居住宅、從事工商業務的廠房、營業處所或辦公處所等其他因業務需要者,而向金融機構融資的部分,則比照本國人規定。

此波開放中資來台,投資項目雖然不包括面板、晶圓、半導體、中草藥等,中資購置房地產之所有權,亦有登記後滿三年才能移轉的限制。表面看來,對台灣先進技術之外流,以及中資炒作房地產,均有防範措施,然而,馬政府的經濟政策思維,乃是將台灣與中國的互動,建構成「邊陲對核心」的關係,其全球化亦只是中國化的代名詞,在此一依賴關係快速形成之下,未來面板、半導體等先進技術,與房地產炒作之全面開放,勢必成為難以抵擋的趨勢,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開放中資來台議題,在三次江陳會中均未列入討論,亦未達成任何協議,但攸關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的重大課題,馬政府竟片面加以開放,如此草率與急躁,顯見其親中路線只是為開放而開放,為鬆綁而鬆綁,為親中而親中,欠缺深思熟慮,以及完整配套措施,亦未考量國家利益與安全。其實,馬政府草率開放中資來台,初步看來已是問題叢生,加上香港經驗不遠,此一措施若未妥善處理,懸崖勒馬,台灣淪為香港第二,亦非不可能的事情。以下吾人將深入探討,凸顯中資來台,對台灣實為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的錯誤政策。

首先,馬政府一再強調要引中資來台,但我們也不斷指出,台灣民間擁有龐大的超額儲蓄,若謂民間投資不振,那是因為信心不足,並非欠缺資金。台灣產業發展需要的是技術提升與研發創意,以及建立品牌,而這些皆非中國企業的長處。中國企業絕大多數是勞力密集與資本密集產業,不但與台灣企業沒有互補作用,更可能藉由控制台灣企業,取得台灣的技術、研發與管理經驗,進而成為台灣企業最大的競爭者。加上中國企業多數為官方所有,其能夠得到官方核准而匯出海外的資金,絕大多數為官方資金的化身。當前全世界的企業,尤其是原物料、大宗商品等,遭到中國大舉收購,不但造成物價飛漲,更影響全球景氣復甦的腳步,此舉已引起多數國家的警惕。唯有馬政府,對於中資來台幾乎是跪地哀求,恨不得中資全面湧入,能夠買下台灣的主要企業,控制台灣經濟,以及將房地產炒高,讓一般市井小民買不起房子。

更嚴重的是,未來中資透過投資方式,間接參與公共工程BOT,以中國企業是官方企業,並且帶有政治目的情況下,它可以低價搶標台灣公共工程後,不顧是否有利可圖,卻以此為籌碼,控制台灣下包之相關業者。換言之,仰體中國意旨的業者,將有奶水可吸,不聽話的業者,將被拒於門外,無利可圖,甚至關廠倒閉。這種以經濟利益作為籌碼的統戰手法,更將擴及媒體與政界,造成一片歌頌中國的扭曲現象。如此一來,台灣就變成第二個香港,成為中國的經濟殖民地,台灣的一切都將受制於中國。

其實,中國早已使用同樣的手法控制香港。根據統計,香港目前有兩千七百多家中資企業,總資產規模高達兩千兩百多億美元,產業別集中在銀行、保險與旅遊等,這些原本都屬於香港產業的強項,現中資比重已超過二十%。而台灣經濟正處於百年一見的金融大海嘯的低潮中,中資若是乘虛而入,要控制台灣企業比控制香港更是輕而易舉。更何況馬政府打開大門恭迎中資,台灣淪為中國的經濟殖民地,恐怕已是在劫難逃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