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疏離的親子 憤怒的少年

◎ 蕭慧琳

少年騎車殺人案件震驚社會,其中涉案嫌犯幾乎都未成年,他們的家長在案發前毫不知情,直到警方通知時才驚覺平常看似好端端的孩子,轉眼間竟成了殺人嫌犯。

以孩子的角度來說,孩子的情緒是需要楷模的,孩子在家中若無法滿足被愛、被關心的需求,自然會轉到外界找尋協助,試圖從同儕中獲得信心與認同感。青少年是角色形塑的重要時期,當孩子認識的新朋友穩定度、成熟度不夠時,可能形成渲染式的暴力,以最「立即見效」的方式解決所有問題,身旁沒有大人能適時導正,也因自認「已經長大了」而不願接納團體之外的任何建議。

在案發之前,這些少年學到了什麼?這起案例中有幾位嫌犯是中輟生,雖然現行中輟生的相關資源挹注很多,但基本上這群孩子返校是不受歡迎的,一方面可能個人特質沾染了較多社會氣息,與班上無法相容;另一方面班級資源亦不足以提供協助,就算孩子勉強念完義務教育,卻成為「未就學未就醫」的邊緣人,流落到社會的角落,被家長放棄、被教育體系遺忘。

在兒福聯盟與家長工作多年的經驗發現,許多家長因為工作忙碌,無力挪出多餘的時間與孩子相處,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互動,「功課寫了沒?」「什麼時候考試?」是親子間唯一的話題,一起吃飯配電視是唯一的畫面,親子共處的時間少,也不知道該如何溝通,疏離久了,才會容易發生家長不知情的狀況,沒辦法諒解孩子的行為,孩子亦無法接受大人的責備。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角色是關鍵,但對於教養的拿捏,需要有人一起商量、討論,兒盟在每週二、四下午,提供親職諮詢專線—(○二)二五五○五九五九轉分機六,家長可來電與社工討論親子間碰到的疑難雜症。

(作者為兒童福利聯盟研發處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