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引導選校 功能不彰

■程振隆

首次的大學評鑑終於在十七日出爐,隨即也引來受評學校褒貶不一的評價。但在這種大學「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正常反應下,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此次的評鑑將對國內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怎樣的長遠影響?

學者一般認為,大學評鑑有以下幾種功能,包括引導學生選校、決定資源流向、促進大學競爭、動態反映高等教育發展狀況等,但這次的大學評鑑能否達成上述目的?

以引導學生選校為例,由於國內長期缺乏制度化的大學評鑑機制及標準,民眾對於大學的良窳,多依賴長期以來聯考志願選填所形成的排名,學生也根據這些缺乏實證的印象選填學校。而以此次的評鑑來看,不當的分組與過於籠統的專業分類,讓各校實際的辦學成果無法真實呈現,大大減低協助學生選校的功能。

對學生而言,除了了解學校的概況外,真正有助於決定志向的資訊,是就讀科系的實際情況,國內的大學結構畢竟與習慣大一大二不分系的歐美大學不同,通常進入某一科系後皆無法自由轉系,因此提供各系的辦學情況,相形之下更為重要,以社會科學同被評為優秀的政大為例,該校七成以上的系所都可被歸類為社會科學,難道這些系所的辦學成果都同樣優秀嗎?各自的特色在哪裡?學生如何據以知道適合自己發展的科系是哪一個?

再以校務項目為例,包含教學資源、國際化程度、推廣服務、訓輔、通識教育、行政支援等洋洋灑灑六大項,但細究這些項目,除與教學相關的項目之外,將國際化的重要性提到單獨項目,是否有其必要呢?

當教育部大張旗鼓地將國際化等項目放入評鑑要項時,勢必逼迫大部分學校盲目與國外簽訂一堆姊妹校與合作協定,但因缺乏具實際效益的合作計畫,頂多聊備一格。教育部必須深思的是,國際化或許是國際一流大學必須走的路,但對一般教學型的學校而言,實質效益並不大,而台灣並非所有大學都可能走上國際一流的發展路徑,這樣的項目顯然只是讓學校多一項必須應付的評鑑項目,而浪費資源而已。

對教育部而言,真正應該落實的是進行院、系所評鑑,這在技職司主管的技專院校評鑑早已行之有年,為何此次高教司卻放棄這樣的模式,選擇了較易混水摸魚的評鑑方法,的確令人感到錯愕及遺憾。(作者為台灣團結聯盟秘書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