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科系評鑑一樣重要

■葉海煙

國內歷來最大規模的大學評鑑結果日前出爐,但由於各校立足點本就有高有低,各校所享有的資源也有貧有富,再加上學校屬性之分類不太清楚:什麼是「私立一」、「私立二」?而國立大學的「綜合型」與「專業型」,其分野又何在?沒有工科、醫科與農科的政大又如何能和台大、清大、交大等校一起評比?而同樣沒有工科的東吳大學竟和在工程領域已有長時間發展的淡江大學放在一起較量。如此一來,只是以多少項目獲得「表現較佳」的量化結果來論高低,顯然並不公平,也不夠精準。

在國內大學不能不朝多樣化、多角化經營的實際情況之中,評鑑的判準實不能不因應各校的規模、特色以及發展的歷史與方向來多做考量。而且在現代的大學必須兼顧專業發展與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對各校的大學部與研究所似乎便要各有關注,而分別予以考量,因為國內確實已出現一些學校輕忽大學部的教育功能,而只在研究所的專業領域裡力求擴充,並極力爭取資源的特殊現象。

因此,我們希望在校際的評比之外,仍能做系際的評比,而這對學子們的升學抉擇才可能有更直接的助力。特別在未來大學教育必須越來越基礎化、通識化與人文化的趨勢中,我們是該讓年輕人不必一進大學便感受到「排名」的壓力。

本來,大學不比金字塔,大學應好比一座園林(當年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不就經常和學生漫步在「逍遙學園」?)而我們又何忍在孩子們的青春歲月中注入一大堆的效益思考,硬塞給他們「輸人不輸陣」的躁進的情緒?

因此,讓孩子們進入自己主動選擇的科系,修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未來,「學程」的規劃與組合實乃大學教育內容的核心),而且還可以在一些小規模的大學裡充分展現其人文關懷,在一些偏遠的區域型大學裡先做學問奠基的工作,這顯然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作者為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