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反失業大遊行,拚了!

◎ 黃文雄

提醒大家,五一國際勞動節將有一場「反失業大遊行」。這一年來失業率步步高升;這還只是技術性低估的官方數字而已。我自己另有「失業指標」。

譬如我唯一的嗜好是到付費魚池釣魚。以前失業率上升,釣客反而會越多—失業者找工作找累了,還可以騰出一點時間金錢消遣解憂,釣場的生意反而更好。但這回可不一樣,釣魚場反而一家又一家關門了。

又譬如,去年就有小吃攤的頭家娘朋友告訴我,有客人只叫滷肉飯;近來這樣的顧客越來越多了。這不是小事一件。只叫滷肉飯而沒至少拿一碟小菜,事關面子問題,這些本來不算最窮的同胞吃碗飯還要跨越多少心理與文化障礙?我知道,因為我特地為此親身做過一次實驗。這兩項「指標」都點出某種轉捩點。

請記得,五一反失業遊行不「只是」一場「社運」行動而已。請你一定上街支持;即使從工作場所溜出來,走半條街也好。 (作者為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理事長)

發展誰的經濟?

◎ 張復華

本土媒體在處理馬英九經濟政策時,筆者建議可以有更細膩的論辯。例如上週的台灣思想坦克論壇探討「誰是薪貧族?」其中國立台北大學財政系教授黃世鑫提到,歐美先進國家推動經濟發展的目標,不在追求經濟成長,而是要創造就業、解決失業問題。相較之下,馬政府積極推動傾中政策,也許救起了經濟,可是卻使得失業更為嚴重。因此,這是價值的問題,政府在推動政策前,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標何在。黃教授提出「價值的問題」,就是一個可以更細膩論辯的議題。

到底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什麼?第一個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亞洲人,是印度裔的沈恩(Amartya Sen)。他就主張「發展即自由」。自由不僅是發展的主要目的,也是發展的主要手段。談發展,必須超越「效用分析」框架,必須看得更遠。事實上,除了福利經濟學,沈恩對飢荒和民主這兩個議題的關注也成績斐然。無怪乎余英時讚美沈恩「一眼看穿了亞洲價值論只是支持威權政治的護符,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因而只能延長窮人的痛苦。」

台灣越來越多人質疑所謂經濟發展的目的,因為越來越多人發現到,經濟發展了,GDP增長了,但是我的實質所得並沒有增加,不少親朋好友一樣失業;股市略有回升,窮人的痛苦繼續延長。尤其現在無就業復甦的現象日益明顯,馬政府卻顯然沒抓到重點,竟然把勢必挑起認同爭議的ECFA當作最優先政策,更形同把一中市場當作台灣經濟的唯一出路,難道幕僚裏沒人聽過「中國不是世界的盡頭」這句話?還是要支持中國的威權政府來創造台灣的威權政府?

等克魯曼來的時候,問問他對沈恩的看法吧!(作者為大學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