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和平需要什麼代價

■盧俊義

以色列政府終於在八月十四日開始執行從加薩走廊撤回屯墾區大約九千名的居民,這項撤回屯墾區的工作還包括在約旦河西岸的屯墾區在內,預定在本月十七日會全部完成撤離。為了達成撤離工作,以色列政府已經派出六萬名軍隊和警察執行這項任務,可見此任務的艱鉅和不易,但這卻是換取和巴勒斯坦人之間建立和平相處的第一步。

以巴之間的衝突從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以來,迄今超過半個世紀,不曾間斷過。特別是在一九六五年六月的「六日戰爭」之後,以色列政府為了要將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佔領區能永久併入以色列版圖內,在七○年代呼籲四散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舉家返鄉到屯墾區去居住,甚至還用盡一切辦法讓為數多達七萬多已經完全「黑」化的北非伊索比亞人,據傳是「所羅門王後裔」,遷移到上述屯墾區去定居。

但屯墾區自設立以來就沒有一日安寧過,死去的人數比歷次以阿或以巴間之戰役死去的還要多出很多,因衝突造成的快速通貨膨脹,和社會不穩、民心不安,更不在話下。而讓以國政府決定撤離屯墾區政策,是願意返鄉的熱情已不再像一九七○至八○年代那樣高,去年甚至創下有史以來最低人數,僅有二萬一千人移民返鄉,但相對搬離國門的是越來越多。而巴勒斯坦人口增加率倍數成長,且加入對抗以色列的人數是逐年增長,年齡層一直在降低,這對以色列來說是個極大的夢魘。為使人民生活在無恐懼、無憂慮的環境中,且在這競爭日益緊繃的國際社會中取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以色列總理夏隆的政府決定這項撤出屯墾區的政策,以換取以巴兩國人民和平相處的空間。

從一九六五年開始屯墾區政策到今年剛好滿四十週年,生命與財產所付出的,已經不是數字可計,這讓我們看到和平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不論歷史的理由是甚麼,國與國之間若要和平相處,就必須要領導者有聰明的智慧,和堅定的意志。否則,失去的一定會比得到的更多,而這絕對不會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福氣。人和人之間的問題也是如此。 (作者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