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無米之樂 無米之悲

■ 郭峰淵

一九三二年,「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在其所著的短篇小說「豐作」中,描述著日本帝國的殖民資本家,透過提供給農民烏托邦式的承諾,卻又反過來剝削和壓迫農民的狀況。

西元二○○五年,曾是殖民者的中國國民黨向台灣農民許下水果輸銷中國的承諾,中國也很配合來個「零關稅」,而居中的人士更要組公司來操縱通路。這種營運模式,並無異於會社,權力掌握在商人手中,利潤也將歸通路商,農民怎麼獲利?相隔七十多年,殖民資本家利用幻想式的承諾來欺詐農民的行為並無任何改變,農民又如何能擺脫被剝削的命運?

政黨輪替五年了,理論上,殖民政權已被本土政權取代,但剝削農民利益的殖民資本主義結構卻絲毫未改變。五年來,政府為了「拚經濟」花了數千億在房地產上,數千億在高科技上,以滿足「無錢不樂」的資本家們,但花在改善農業產銷結構的錢又有多少?農產品輸銷中國,謝院長說要當農民的後盾,但如果南部的農產品輸銷台北,政府都無法當農民的後盾來對抗台北的資本家,政府怎麼對抗它要「和解共生」的中國國民黨的霸權加上中國的強權?

政黨輪替了,但政府以台北為中心的決策思維卻沒有輪替。決策者在台北,思考如何替農民做什麼,但他們不曉得他們從來無法以弱勢的農民為主體,他們對農民的善心,其實早已被他們權力的傲慢所淹沒。他們要農業「休閒化」、「觀光化」,但沒有資本、沒有發言權、沒有技術的老年「無米樂」,又如何「休閒化」、「觀光化」?農業作為知識經濟的一環,需要的不只是高科技,還更需要文學、藝術、行銷及媒體。但弱勢的農民,又何處尋覓這些資源及人才?

當一個佃農之子當上了總統後,可以替台灣農民做什麼?簡單的講,就是解構台北霸權,使「台北大員」不再是「北京大員」,不再自以為是世界中心,不再使殖民資本體系危害台灣農民。這樣一個體制的改變,一個思想的革命,一個徹底的自覺運動,才能為台灣帶來新生。

(作者為中山大學資管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