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金恆煒專欄》終戰與所謂抗戰勝利

六十年前的今天,日本天皇發佈「終戰詔書」,接受盟軍〈波茨坦宣言〉的「無條件投降」。德國已在一九四五年五月二日投降,日本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投降;二次大戰正式落幕。

那麼,這一天應當用「終戰」還是「抗戰勝利」做歷史性用語?此一爭論本身,代表對二戰的歷史評價。說得白一點,「抗戰」與「抗戰勝利」是國共兩黨的自吹自擂,中共的說法暫且不論,蔣介石一味表功,從來沒有受到挑戰,沒有「政黨輪替」,恐怕依然「定於一」。站在史學家的立場,只用「抗戰勝利」而不問「終戰」,形同是只問「中日戰爭」而不管「二次大戰」一樣,其實是窄化了二戰,放大了中日戰爭。

固然中日之戰是二戰中的一環,但二戰才是主體。中國之所以勝利,不是因為打敗了入侵的日本而終結二戰,相反的,是美國對日投下兩枚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日本幾乎沒有在中國吃敗仗,是本土遭受致命性攻擊,才棄械投降。所以「抗戰」並沒有「勝利」可言,中國是拜美國╱盟軍之賜,才得以列為「戰勝國」之一。

就此而言,蔣氏政權一再洋洋自得的把中國列為「四強」之一,只是附驥尾而已。日本入侵中國,中國陷入「孤軍奮鬥」。一九四○年英相邱吉爾竟而在下院宣佈應允日本政府要求,禁止滇緬公路運送軍備、物資與汽油三個月,蔣為之氣結。不但英國沒有視中國為「盟軍」,當年美國一位財政顧問就憂心忡忡提出建言,強調「美國必須在中國士氣瓦解前,趕快採取行動。」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對日宣戰,中國才在「書面」上視為盟國的「四強」之一。

其實「強」或「不強」,厥在實力。二戰之後,英國不過勉強列名「四強」,何況中國,邱吉爾在戰後慨乎其言,表示英國只是「可憐而渺小的驢」,夾在「俄國熊與美國牛」之間;英國至少在雅爾達忝列末座,中國連位置也沒有。

「八年抗戰」只是說得好聽而已,事實上中國已亡於日本之手。英國最傑出的軍事史家John Keegan在他的《二次大戰》(The Second World War)名著中,揭示日本亡中的事實。他說:「日本有二十五個師團進駐中國,成功的把毛澤東釘死在西北的『解放區』,成功的把蔣介石政府擠壓在南方滇緬山脈上。因此二戰開始的二年半,在東方的日軍無需進行機動作戰,因為日本控制中國最有生產力的地區、滿洲、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富裕地區以及分割佔領南方的海港,諸如福州、廈門、香港和廣州,甚至南中國的樞紐海南島。日本在中國予取予求,取得煤、金屬、東北的工業產品等。所謂的『抗戰』 - - 聰明的中國人儘量與日軍拉開距離的『地下抵抗』,基本上沒有造成日軍的任何不便;而蔣、毛二軍的作戰效果也相差不多。」(見氏著《二戰》,頁五四八)

日本在二戰期間,實質上已掌握中國,先後成立四個傀儡政府,中華民國已經亡國。沒有二戰,依史景遷(Jonathan Spence)之說,到一九三八年「中國很可能就此分裂」。蔣介石負嵎抗日,幸而挨到日本投降,不然不必等到一九四九年潰逃台灣才宣稱:「中華民國已經亡了。」

是「二戰終結」,不是「抗戰勝利」,這才是歷史事實。國共兩個黨國,各自造史;無論如何紀念,都是在「偽史」上玩弄伎倆,真要談「中日戰爭」,先澄清史實才是要點。(作者為「當代」雜誌總編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