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回顧農業微笑曲線

◎ 李承哲

當初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曾引爆台灣農民的流血抗爭,最後基於國家整體利益考量,政府還是在農業議題上做出讓步。目前ECFA爭議中,儘管馬總統信誓旦旦為維護農民權益,將採防衛條款不會開放中國相關農產品、勞工等來台,不過純就國際貿易談判而言,不可能一廂情願的希望對方接受我方的要求,而不對對方所提的要求作出適度的回應。政府是否會為了台灣總體經濟考量,再度在農業問題上做出妥協,值得農業界密切的關注。

為因應加入WTO後國外廉價農產品搶食國內市場的壓力,早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政府即花費龐大的經費與人力,進行國內農業結構調整與技術升級,希望能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也曾大張旗鼓請來宏碁董事長施振榮為農業把脈,施董事長運用其所創建的微笑曲線理論,得出在農業整個供應鏈中,居兩端的種苗生產與品牌行銷是台灣農業利基所在。

事隔多年,種苗生產方面,政府雖訂定各種管理規範,唯因執行力因素,到了今日台灣大多數辛苦育成的品種早已流到對岸,讓中國若干農漁產品能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更快更遠,把台灣漸漸拋在後頭。在品牌行銷上,政府雖重金引進紐西蘭奇異果行銷團隊,企圖複製「係金ㄟ」奇蹟,卻沒有成功的案例。經濟學者以奇異果與花卉為例,點出兩者購買目的不同(一為吃,一為觀賞),行銷策略自然不一樣,更是一語道破農政機關多年來將「推銷」誤認為「行銷」(前者著重的是「賣方」的需求,而後者強調的是「買方」的需求)的思維與作法,更是導致農產品無法順利拓展國外市場的關鍵。

總體而言,台灣農業育種能力、生產技術與產銷理念,確實較對岸優秀。但是不容諱言,近幾年中國農業已經有長足的進步,有些部分像農業保險制度(特別是海洋水產養殖)、農產品分級認證制度、養殖物國際優良安全認證、環境生態補償、伏季休漁、生態足跡等等先進的觀念與做法,中國都已經進入實際推動的期程,我國卻還停留在委託研究與規劃的階段。

再這樣下去,台灣農業很快會嘗到如同這次世界棒球經典賽中,慘敗給中國隊的震撼,屆時怪誰都已於事無補。這樣的危機,馬政府到底看到了嗎?(作者為經濟研究所研究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