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治水之道中央、地方各有職責不容推諉--地方應做好水土保持嚴禁不法濫墾濫伐,中央則應做全盤規劃確保正常供水

馬莎颱風所造成的桃園缺水問題,本是一個治水問題,但連日來的發展卻似乎正在醞釀一場政治大風暴。

去年艾利颱風來襲,桃園地區因為石門水庫流入大量泥沙,造成原水濁度太高,因此滿滿的水庫竟然無法提供民眾用水,導致桃園地區停水達十九天之久,民眾深受其苦。日前馬莎颱風肆虐,老問題再度爆發,豐沛的雨量挾帶污泥直接沖入水庫,導致原水濁度急劇飆高,淨水場無法處理,桃園縣民的缺水夢魘再度降臨。更令人憂心的是,此一停水問題竟然引發藍綠對抗、中央與地方的對立,甚至政府內部的矛盾,政客陷入激烈的口水戰之中。於是民眾一方面飽嘗缺水之苦,一方面卻又目睹縣長罵中央、院長罵部會首長、總統又罵院長等一幕幕上演的官場現形記,這樣的日子真是令人不堪其苦。

誠然,連續兩年桃園都發生停水問題,確實令人痛心,相關主管官員未能及時應變,事先防範,自是難辭其咎,應該負起相關的政治責任。然則,平心而論,政治責任的追究,必須要有一套公認的客觀標準,並非隨著一時的形勢發展、民意反映或政治角力而定,尤其切忌淪為一種政治操作。由此視之,此次桃園停水問題,總統衝到最前線,固然反映其急民之苦的憂心,但直接對行政院長、經濟部長、水利署長多所嚴厲責難,甚至公開對閣揆說出重話,批評「如果連供水的事都做不好,會讓人家懷疑院長是做什麼的?」其實歸根究柢,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在相關部門的介入參與,並且依循專業的處理方案,而非無限拉高層級,以泛政治化的操作方式應付了事。試問,桃園停水問題固然重要、緊急,但總是政府所待處理的龐雜政務之一,政府在應變之餘,若要運作正常,閣揆如何能夠擔任治水總指揮,乃至要夜宿桃園直到恢復供水?

其實,政府施政,除了處理緊急危難,所有政策皆應有長期規劃,尋求標本兼治的效果,治水事務尤須如此,短期應急絕非常態。以桃園兩年兩度停水為例,其癥結在於石門水庫規劃目的與後來周遭環境的發展並不相符所衍生的後遺症。當初石門水庫的設計本為供應農業灌溉用途,因此不須重視水質,取水口乃設在低處,但今天桃園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已是一個兼具農工商的縣治,除了農業用水,更需大量的工業與民生用水。另一方面,石門水庫又具有灌溉、觀光、發電、供水等多項功能,上游集水區又未嚴格實施禁建、限建、限種,水土保持不良,以致一旦豪雨降臨,便容易沖刷泥沙而下,造成水庫嚴重淤積。因此,治本之道,首在嚴禁上游之濫墾濫伐,而此一公權力的執行,權在地方,只有縣市政府依法嚴格執行,才是長遠之計。同時,中央政府的職責乃是延請水利、生態、工程專家,做全盤的治水規劃,雙管齊下,方可永遠杜絕水患,造福人民。

換言之,因石門水庫規劃、設計與管理不當所導致的桃園停水問題,乃長年的積弊,絕非一日之寒,因此今天政府解決桃園停水問題,「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必須朝野拋開對立情緒,釐清中央與地方權責,方可徹底解決無水之患。若是只重短期應變,或者任令政治人物互推責任,則桃園停水之苦,恐將一再重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