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都會區設「救急救命中心」

■趙凱

腦傷幼童越區轉診,身為長期從事急診醫療工作者,對於台灣現今之急診醫療體系有幾項建議與期待。

急診醫療並非只是醫院收住病患的另一窗口,而是須結合大量人力、物力的特殊專業領域。但台灣迄今仍把急診醫療視為檢傷分類與過渡轉診之角色,後續醫療則有賴醫院內其他專科之協助,故常引發治療時效與責任歸屬之爭論。此種現象有如小吃餐館兼賣大宴的窘態,尤其到了夜間更是叫天不應,往往造成病患家屬的誤解與氣憤。以台中市為例,每晚有二家醫學中心和四家區域醫院提供急診醫療服務,兩家醫學中心忙得透不過氣來,四家區域醫院卻不敷成本,此種兵力分散各自作戰的陋習,已延續三十餘年從未整合。日本早自一九七○年代在都會區每百萬人口即設立「救急救命中心」,醫師來自地域內之各大醫學中心或醫科大學派駐,中心內硬體設備一應俱全,更有外傷團隊、內科心血管團隊之編制,病患經緊急治療後,留住加護病房四十八小時再轉送各大醫院。此制度值得我們學習,尤其在當今健保給付不足醫院人事費用負擔沈重與醫療糾紛不斷的時代,這是唯一創造雙贏的機會。

長程轉診在先進國家早習已為常,任何急診醫師在事態危急且情資不明的狀況下,都應捨棄被動的等待,而尋求主動的轉送。直昇機的常規快速運送與航空醫學體系,必須儘速建立,才可有效利用台灣全域之醫療資源,提供國民之健康保障。

(作者趙凱╱新竹國泰醫院急診部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