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日友好關係小心斷送在傾中的馬政府手上

「兩岸關係將以『中華意識』為粘接劑,並且外加『抗日體驗』。今後,兩岸重新翻出歷史,以舊日本扮演壞角的場面或許將陸續出現,這是日人所不樂見的」。這是近日出現在日本「朝日新聞」的報導。「朝日派」不同於傾右的「產經派」,被歸類為自由派的媒體,該報突出此一提問,所謂一葉知秋,不得不讓人高度質疑,當前台日兩國關係是否已經走上前所未有的信賴漸失低盪格局?馬政府的亞洲外交戰略真如「朝日」擔憂的將與中國連結「一致抗日」嗎?

引起「朝日」感受天候轉涼的徵候,是馬英九在張學良故居開館啟用典禮上的一段致詞。當天馬英九說「兩岸共同研究張學良,象徵兩岸關係的改善」,這兩句話讓「朝日」敏感的聯想到六天後連戰到中國杭州參加「連橫紀念館」成立,從而自兩岸分別彰顯張學良與連橫的肢體語言中,歸納出了共同的關鍵詞,那就是「中華」與「抗日」。進而直陳,「台灣海峽的安定照理說有利於日本的外交與安全保障,但是兩岸靠攏,日本人總覺得有股不舒服感,原因或許在此」。

日本媒體是否體質過敏?牽涉到日本與中國長期糾纏的恩怨情仇,有其深厚累積的歷史背景,而到底台日兩國的大氣候出現了什麼變化,致使日本輿論界不斷對兩岸是否因中華民族主義的共鳴導致強硬的對日態度發出示警?基於台日雙方百年來的複雜關係,近代所建立一致追求的利益與價值,以及民間密切交流累積的特殊情誼,這是台灣國民必須關注了解的。

馬英九在去年五二○就職演說對日本隻字未提,這是台灣歷任總統所少見,已經觸動日方的神經;之後隨即發生「聯合號」的「不惜一戰」事件,震驚各界;而後屬「知日派」的駐日代表許世楷請辭,台日此一最重要橋樑竟懸缺兩個月未補;當日媒連篇累牘質問馬英九的外交政策是否將「重兩岸」、「輕台日」後,馬先生才姍姍來遲的定位台日為「特別夥伴關係」,今年外交部更宣布二○○九年為「台日特別夥伴關係促進年」,然朝日新聞仍表達日本恐淪為「壞角」的不安,而「產經派」極度友台的作家櫻井良子更指台灣已漸行漸遠,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情況,為何馬英九上台就恍如崩盤?

台日關係的嚴重弱化,最大問題出在領導者的方向漂移,這種嘴巴一套、行動一套的人格分裂執政風格,在對中關係上如出一轍,日人的民族性格簡單、觀感容易定型化,歷兩蔣李扁各朝或反共、或親日的路線至今,竟會讓日人懷疑秋天近了,足見馬英九的政策予人親共、反日的路線改變認知。這已徹底違背馬英九選前外交政策白皮書中「支持美日安保,改善台日關係」的承諾保證,其抨擊民進黨「把各國對我國原有信任與善意消耗殆盡」,似乎更符合今天台日冷漠的寫照。

對日經營是否重視並落實,組織運作的流程與機制十分關鍵,過去總統府不僅成立跨部會的對日小組,凡遇重大決策或事件時,必有特別專門窗口與日方形成對口,隨時在第一時間進行聯繫、增加互信、降低誤解,但馬英九主政後,幾個主要外國駐台代表處,卻傳出不斷向當局反映兩岸政策不要給他們「意外」的表示,說明政府對外溝通的疏漏與欠缺,完全不符運作國家機器的標準作業程序。

外交為跨黨派的共同命題,不應以政黨偏見侷限用人,然檢視馬政府的國安會秘書長、外長、駐日代表,在強調輩分的日本外交圈皆是不具資歷的門外漢,可見國民黨對日人才的嚴重斷層,然其對屬於國家公共財產的豐富人脈資源,卻寧可以私人忠誠高於國家忠誠摒棄不用,以致熱線斷訊、只剩玄關外交,其如豆目光與褊狹胸襟,成績表現甚至比其針砭前朝為「外交外行」更為外行。

日本是台灣在亞太區域的最重要盟邦,在共享台海生命線的國家安全與區域利益上,具有堅實的合作同盟基礎,台日兩國民間的交往,亦截然不同於韓國、中國的歷史記憶,這樣一個鄰國,絕不容許任何政客以「中華」、「抗日」的個人潛意識在施政上無限上綱,造成國家與人民的傷害,必須立即想辦法彌補、恢復、強化,調整台日中三方的失衡槓桿,真正落實台日全方位的特別夥伴關係。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