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喝口水還真難

■李根政

石門水庫濁度飆升至25,000度,迫使南、北桃園地區六十三萬多戶分區輪流供水,部分地區甚至無水可用,去年敏督利颱風的惡夢再度重演;另一方面,頭前溪山洪暴發同樣是濁度飆漲,導致淨水廠停擺,造成新竹地區五萬戶停水。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南高屏地區,只是大家忘得快。

南部在經歷長達七、八個月的旱季之後,開始天降甘霖,沒想到迎接的是六一二水災以及海棠颱風。海棠颱風時,高屏溪原水濁度一度飆至27,000度,遠超過水公司能處理的極限5,000度;而屬離槽水庫的南化水庫,原水濁度竟也高達7,400度,這麼一來,導致台南、高屏五十三萬戶無水可用,逼得自來水公司四處調水,但楠梓區翠屏里數百居民仍是斷水長達七天。

自來水公司已明白表示,高濁度原水已成為颱風、雨季的常態,最近坪頂淨水廠處理原水五十萬噸,日產污泥竟多達五至十萬噸,也就是說水和污泥的比例是五比一。

這麼濁的水怎麼用?建再多的沈砂池有用嗎?

在此同時,八十年前由日人鳥居信平在林邊溪出山口所興建的水利工程 - 二峰圳,卻自始至終奔流著清澈見底的原水,終年不斷。這項工程緣起於台糖萬隆農場,每遇洪水期即氾濫成災,枯水期則水源枯竭,為此日人鳥居信平經四、五年之調查,乃於林邊溪上游(現今來義大橋上游約一百公尺處)興建「地下堤堰取水工程」即一般稱之二峰圳。這項工程不到二年即完工,其取水結構分為梯形堰體、半圓形集水暗渠、拱形隧道、集水塔等四部分,數百公尺的堰體橫亙、深埋於河床下,是個地表上看不到的水利工程,剛完成的十幾年間,雨季可供水達252,000噸,即使目前已有部分損毀,但每日的平均出水量仍達82,000噸,竟比阿公店、白河水庫還高。

鳥居信平所興築的「地下堤堰集水廊道」,說穿了就是埋在河床下,收集伏流水的橫井,由於地表水經過砂礫石層的天然過濾,即使在暴雨和颱風季節,河水十分混濁時,二峰圳流出的水依然清澈無比。

面對雨季原水濁度高居不下的情況下,政府是否應反省台灣歷來動輒花費數百億的水庫、攔河堰等大型水利工程,為什麼雨季時反而全數破功?繼續往石門水庫上游興建高台水庫,或者在荖濃溪上游進行曾文越域引水工程,是否真能取到乾淨的水?或者又是創造一個個高投資低效能的工程?筆者並非一意鼓吹「二峰圳」這類工法,而是藉此提醒,如果豐水期的濁度飆高已成常態,是否該調整不斷攔河、築大壩的單一思考,找出真正適合台灣的水利工法,也許可以避免年年上演雨季被迫停水的荒謬戲碼。 (作者為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