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馬政府不應忽視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的紓困

國際金融颶風襲來,世界經濟搖搖欲墜,各國政府莫不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試圖提振景氣,恢復昔日的榮景。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大風暴中,台灣的經濟數據愈來愈難看,形勢益加險峻,經濟學人雜誌甚至認為台灣是今年在魔鏡中「最醜的」經濟體。平心而論,在此惡劣情勢中,馬政府並非沒有救經濟的意圖,問題在於它的政策作為幾乎都是錯誤的,可能導致大量資源的虛耗,卻得不到應有的效果。最近馬團隊對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產業大力紓困,卻忽視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的困境,就是令人難以認同的政策走向。

台灣的DRAM業在歷經二○○六年大賺八百多億元的榮景後,產業景氣急轉直下,前年旋即虧損三百六十多億元,去年加上金融風暴肆虐,虧損擴大,全年估計恐怕超過千億元,嚴重之程度,幾已到了耗盡股本,並且無法支應銀行貸款與贖回公司債的地步。更嚴重的是,其產業前景短期內似無回春的跡象,若是政府不介入紓困,恐爆發倒閉潮,造成數萬勞工的失業,與金融界數千億元呆帳,因此政府思考如何拯救,動機可以理解。經濟部乃在日前宣布「台灣DRAM產業再造方案」,將成立一家台灣記憶體公司(TMC),整併國內業者,預定三個月內與美光、爾必達協商談判,達成策略聯盟。而國發基金在此項紓困方案中,預計投入七百億元資金,希冀透過整併與取得關鍵技術專利權方式,使台灣DRAM產業脫胎換骨,提升轉型,不但渡過危機,並且擁有更高的競爭力,成為產業的主導力量。

然則,此一紓困方案卻引來強烈的質疑。其中兩個主要爭論點,係針對紓困DRAM產業的必要性,以及政府不可獨厚此一科技產業,卻坐視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之死活不管。首先,紓困政策必須要有整體性、周延考量,檢討DRAM在台灣的發展,以這十年來的營業效益加以檢視,整體產業竟然出現數百多億元虧損,而DRAM還是靠著政府的租稅與各項優惠扶植起來,而且此一產業的特色是設備極為昂貴,一座十二吋晶圓廠動輒千億元,加上台灣的DRAM業並未掌握關鍵技術與研發能力,必須支付外國大廠技術權利金,因此雖是科技業,實質上更像是資本密集的代工業。此一產業發展至今,犧牲了多少政府稅收,並且背負數千億元銀行貸款,但總體而言,盈餘竟是負數,有如一個無底洞,這樣的產業有必要救?救得起來嗎?是必須嚴肅思考的議題。

其次,政府耗用大量資源救DRAM,但其他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其實更值得政府伸出手來拉一把。台灣中小企業佔總企業家數九十七%,雇用勞工約七成,整體傳統產業提供數百萬就業機會,堪稱打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大功臣。但政府的產業政策一向偏重高科技,造成一種資源錯置的現象,即傳統產業稅負最重,提供就業機會最多,卻遭到政府漠視,導致產業投資環境不斷惡化,不得不外移,尋找活路。其實,台灣的傳統產業若能轉型,發展品牌,以過去擁有的製造業優勢為基礎,不難打出一片天。例如創出捷安特品牌的巨大企業,產品多是高價位的車種,卻能在全球腳踏車業中居龍頭地位,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金融風暴捲起,需要紓困的產業或個別企業甚多,政府如何抉擇,反映施政的核心價值。科技與傳統產業之間,應就其對經濟與社會的貢獻度,決定紓困資源之配置。以DRAM業而言,具有景氣循環的特色,其困境並非起於金融風暴,加以紓困金額龐大,政府是否適合介入,實應審慎考量。至於傳統產業,則不論是輔導轉型,或是改善投資環境,提供租稅優惠與低利貸款,其實不需要花費太多資源,即可創造倍數效益,以及甚於科技業數十倍的就業機會。換言之,當前的紓困政策是否適當,不能由思維老舊僵化的行政官僚乾綱獨斷,應該交由國會監督與召開民間公聽會徹底辯論,方可定下政策方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