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馬政府能不正視內閣改組的民意呼聲?

檢視一個政府的良窳,有二項主要指標:一是政策規劃能力,一是執行能力。馬英九總統執政後,一味向中國傾斜,主權淪失,政策規劃能力不足,方向錯誤,自不在話下,執行力亦嚴重欠缺,不僅無力守成,面對挑戰更是應對無方,手足無措,任令事態惡化,不知如何是好。

馬政府行政團隊至今表現不及格,已是民眾的共同看法,然則最令人憂心者,卻在於彼等對外界批評與建言,或是猜忌背後的動機,或充耳不聞,置之不理,充分展現一種權力的傲慢與偏見,彷彿一群窩在象牙塔裡的學究,活在故紙堆中,不食人間煙火,卻主宰著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的命運,這是何等可怕恐怖之事。尤其當前台灣雖是民主國家,具有監督制衡的政治機制,然因現實的政治板塊出現國民黨在行政、立法、監察系統一黨獨大的絕對優勢,監督制衡力量蕩然無存,造成執政者可以完全不理會民意,繼續堅持其錯誤路線,以及包庇不適任的部會首長。

馬政府採取終極統一路線,有如開門揖盜,引狼入室,將導致台灣不戰而降,遭到中國的併吞。此一路線上的錯誤與執迷,猶可謂係政治意識形態與族群情結作祟,然而對於政府執行能力不足之補強,例如民眾強烈要求的內閣改組,竟仍置若罔聞,一味護短,甚至大加讚許民調滿意度低迷的部會首長,刻意站在民意的對立面,究竟所為何來,實在令人費解?難道是國民黨內已無治國之才,換掉現在閣員,恐怕也找不到可以扛起艱鉅任務的人才,因此與其冒著內閣改組導致執政團隊崩解的危險,不如以拖待變,期待國際景氣趕快復甦,或可以逃過一劫;抑或馬總統獨具慧眼,對於那些執行力備受外界質疑的部會首長,能夠見別人所未見的優點?甚至,只是把內閣改組的要求,當成在野黨製造矛盾對立的伎倆,以為若是改組內閣便是向在野黨屈服,承認能力不如反對者。

因此,在馬英九執政未滿百日時,儘管民間即有內閣改組的呼聲出現,此後如此的訴求更一波強過一波,但馬總統始終不為所動,於是低滿意度的馬劉兩人,加上一些被外界痛批的部會首長,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在寒流中彼此取暖,卻不在乎多少民眾因為他們的無能而失業、挨餓、受凍。其實,內閣不改組,等於卡死了台灣應變亂局的可能性,因為台灣的政治生態與制度,罷免總統的門檻相當高,不但在實際運作上罷免不易,也缺乏罷免國家元首的政治文化,故而只有透過內閣改組,淘汰無能官員,替補優質人才,才能突破政治僵局,走出活路。尤要者,當前經濟形勢險峻,但財經部會首長卻經常失言,無力提出願景,解決眼前的疑難雜症,若能及時撤換,或可發揮止血作用。可惜馬總統一直把內閣改組當作在野黨發動的一場政治惡鬥,視民意如馬耳東風,關掉了內閣改組的變革大門。

平心而論,呼籲內閣改組,絕非黨派之間的惡鬥,已是多數民眾的心聲。最近中華徵信所做的五百大企業經理人調查,發現近半經理人要求改組內閣,甚至藍色媒體亦不斷要求馬總統必須正視內閣改組的問題,如此無異吹響了劉內閣的驪歌,是曲終人散的時刻到了。五百大企業經理人最近對財經部會的表現甚為不滿,首先要求撤換的就是經濟與財政部長,這難道會有黨派之見,或者意識形態的偏執嗎?

馬英九競選時吹噓國民黨打造台灣的經濟奇蹟,向民眾承諾「準備好了」,並與所謂的「總設計師」搭檔,要來拯救台灣經濟,如今政見跳票了,這群大官不知下台謝罪,反而形成既得利益集團,高位厚祿有如鐵飯碗一樣,任憑暴風吹襲,依然文風不動,老神在在,對照起人民的飯碗朝不保夕,何其諷刺。這就是馬英九執政下「官場現形記」與「悲慘世界」同時上演的荒謬景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