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以扭曲的失業率遮掩經濟成長率是鴕鳥心態

經建會主委胡勝正上週表示,以經濟成長作為經建目標是在過去計畫經濟時代所衍生出來的概念,藉此讓民間知道政府的努力目標。時至今日,台灣已經揮別高成長的年代,加上經濟成長未必能平均地分配至全體國民身上,一般民眾對經濟成長率感受日漸疏離,經濟成長率是否適合再作為經建目標,值得考慮。他進一步指出,美、歐政府向來不以經濟成長率作為政策目標,反倒是更注重失業率這項指標,以政策追求充分就業,充分就業就是要失業率維持在「自然失業率」的水準,美國目前的自然失業率定為五點五%,台灣約在三%至四%之間,以台灣目前經濟發展漸趨成熟看來,以失業率作為經建目標似乎更為恰當。

胡主委之論點雖然看來似滿先進的,但對台灣當前經濟發展階段之認知顯有很大之脫節。第一,台灣的經濟發展絕非如胡主委所言已漸趨成熟。台灣平均每人GDP去年為一三、二六○美元,與日本之三六、五七五美元及美國三九、九三四美元,甚至新加坡之二四、七四○美元相比,離成熟之境界明顯還有一段距離。將平均每人GDP僅約人家三分之一之經濟,自詡為「成熟」或「漸趨成熟」令人感覺身處夢幻之境,也有點錯愕。國人若真的如此滿足於當今發展階段,不求上進,則台灣經濟要追趕日、美,超越港、星之日恐遙遙無望了。

第二,「台灣已揮別高成長年代」的說法亦未必正確。以美、日等巨型經濟(美國GDP為台灣之卅八倍,日本為台灣之十五倍)言,要它高成長或許困難,世界亦必難以承受,但要GDP區區只三、○五○億美元,每人平均GDP尚不及一萬五千美元的中小型經濟,在這一時刻揮別高成長的念頭,可能過於消極。的確,一九九○年以後我國經濟成長率之逐年下降是事實,但其所以會「揮別高成長」的主要原因是中國之磁吸,是將我國之投資性資金及產業升級動能西移到中國之結果。不面對真正問題,不想去驅除這一使台灣「揮別高成長」的病灶,卻偏安於現況,將其正常化的思維是相當令人沮喪的。

第三,高舉美國來質疑經濟成長率是否適合作為台灣經建目標的命題設定,在現階段言,也似乎過於飛躍,因而也易犯自我膨脹之誤謬。此種誤謬在台灣已經歷了不少,受害亦大。民國七十年代當我國儲蓄率高於三十%之時,專家、學者、政府也把美國的消費風氣奉為圭臬,肆意醜化了國人勤於儲蓄的優良傳統,美化了個人消費與海外投資,終於掀起了當今難以阻擋的中國投資及旅遊熱潮。現在我國反而成為儲蓄率與投資率都最低的亞洲國家。此次我國的經濟官員竟然不珍惜過去台灣的高經濟成長對國民經濟之貢獻,只因近年因產業西進而達不到目標,使官員無顏面對國人,卻將其視為累贅,以「經建計畫早已徒具虛名,經建計畫目標受到重視的程度也愈來愈偏低」等之莫須有理由,欲去之而後快,代之以「失業率」為經建目標。此種做法以長遠之眼光來看,絕非國家之福。輕易追求時髦的結果必重蹈生育率、儲蓄率下跌的覆轍。

除了上述的認知與動機問題外,「以失業率取代經濟成長率作為首要經建目標」的論述本身亦具難以克服的盲點。因為失業率統計往往是失真的,也會因政府之「失業救濟」等就業政策而與經濟實情乖離。如二○○二年底推出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就是以政府之各項補助降低失業人口,失業率是降低了,但與真正景氣之恢復產生脫節的現象,扭曲了經濟建設的真正目的。

若政府在現階段就採失業率為首要的經建目標,以主計處估計的三%到四%自然失業率來衡量,目前四點二%的失業率已相當接近充分就業水準,無異於表示台灣經濟的現況正處於或已接近於理想之境界,政府已不需再採取刺激景氣的措施。但實況是否如此大家心知肚明。故此種以失業率替代經濟成長率作為經建目標的構思,在台灣經濟發展之現階段言,尚言之過早,更不應用以來掩飾因政府之怠慢,對廠商之西進未作有效管理,致無法達成較高經濟成長率的錯誤經建政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