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黑熊媽媽有話說

◎ 黃美秀

貓熊新聞熱,也使得台灣黑熊受到關注,包括比較兩種熊在保育經費上的懸殊差距,或讓熊返回山林的聲音等。但是,了解台灣黑熊目前所面臨的生存威脅,才是優先要務。

近年來筆者於野外研究捕獲繫放的十五隻台灣黑熊中,有八隻個體曾因誤中獵人的非法陷阱,導致斷掌或斷趾。這無疑地提供了非法狩獵持續威脅台灣黑熊種群的證據。

台灣黑熊在很多原住民族傳統上具有社會和文化的重要性。就以布農族為例,傳說人與黑熊源於共同祖先,認為黑熊的習性如「人」,視殺熊如同殺人一般。故早期對於獵熊的時間有嚴格的限制,也在祭典上與所有族人分享獵到的熊。即使有此獵熊禁忌,因為黑熊數量稀少、凶猛,且狩獵困難,獵到熊仍被認為是一件榮耀的事情,獵人會被視為英雄。

然筆者研究發現,雖然有高達六十七%的受訪獵人仍相信獵熊的禁忌,但許多狩獵黑熊相關的傳統文化和價值卻逐漸淪喪中。事實上,台灣黑熊通常不是布農族獵人的最主要目標,偶蹄類動物才是。然而,仍有六十二%捕獲的黑熊是因巧遇獵人而遭射殺,另有三十八%則因被專為偶蹄類動物設置的陷阱所誤捕,而且黑熊被陷阱誤捕的比率似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除了非法狩獵的威脅之外,筆者也發現,在玉山國家公園附近地區,民國七十年前被獵捕的黑熊僅二十二%被賣到山產店,然而到了八十年代,已經暴增到五十九%,平均獲益可超過八萬元,約當時平均國民所得的三分之一。近年來的資料顯示販售一隻熊可以獲利超過十萬元以上。在優渥的市場經濟利益驅使下,黑熊被獵捕的壓力一時恐難消退。

由此可知,除了棲地破壞外,非法狩獵和買賣是目前台灣黑熊存續的首要威脅。台灣黑熊的保育工作絕非僅是學者或政府官員的責任,獵人若可以減少非法傷害台灣黑熊的程度,以及民眾不因好奇或一時口腹之慾,而消費瀕危的野生動物,就是為台灣黑熊的保育盡一份心力。

(作者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外號「黑熊媽媽」,http://tve.npust.edu.tw:8080/project/meibear/)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