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QDII與大失業

◎ 林瑞斌

金管會在去年十二月通過開放QDII(中國合格機構投資人)來台投資證券,雖有部分條件限制,但據相關專業人士估計,要進入台灣競爭力遠高於中國大陸、或進入中國目前未具量產規模的台灣單一企業體系,QDII只要約需兩百至一千億左右新台幣,即可探囊取物、一窺究竟(Knowhow),然後再回到大陸大量的複製(截至二○○八年十二月止全中國興建中或完成的台灣版科學園區超過四千個),屆時台灣的相關核心產業,可能不敵競爭,不支倒地(一如先前傳統產業),全民大失業,恐為期不遠。

目前台灣競爭力遠高於中國大陸的企業體,如晶圓代工(台積電)、IC設計(聯發科)、智慧型手機(宏達電)、筆記型電腦(華碩、宏碁),以及中國目前未具量產規模的企業體,如面板業者(友達、奇美電子)。這些標竿企業未來與QDII的互動,絕對值得全民關心。

「拚經濟」一語大家耳熟能詳,更是執政者至高的「願景」。但曾幾何時,台灣由亞洲「經濟奇蹟」的創造者、外匯存底全球最高的國家之一,近二十年來隨著產業與資金大量外移至中國大陸(二○○五年四月美國的統計資料歷年累計至二○○四年底到中國外資有五六二一億美元,台灣約佔一半),失業率年年升高,去年更已經超過五%,居四小龍之首;隨著國際經濟態勢嚴峻與挑戰,來年失業率恐會更高。

而國內股市從二○○八年五月二十日的九千五百多點下殺至今的四千兩百多點,同一期間外資撤走四千至五千億新台幣,出了甚麼問題?前朝執政或更早同黨執政時期皆未發生的狀況,為什麼如今卻發生了?國際經濟金融態勢惡化始於二○○八年的八、九月間,總不能全推給國際因素吧!

「拚經濟」應有完整的經濟策略,並非凡事皆要「拚開放」,更非把經濟成長的動能皆寄託於中國大陸,再回到國內高喊「拚出口」救台灣經濟。

旁觀者清,美國學者喬治城大學教授沙特再三警告馬政府,一味地「拚開放」,萬一拚開放失敗,又無法搞好經濟,賠了夫人又折兵。台灣當政者到底有沒有其他拚經濟的策略呢?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機電產業高級專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