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鳳山遊行的台北觀點

◎ 李宇軒

一月三日,我們以行為藝術走上鳳山最繁華的市集,為「打開公視.南北平衡」遊行。身為召集人,坦白說,對於到場的人數及成員頗感驚訝。

因為由發起到動員不過兩天,我們三、四個人沒有依靠任何組織或團體,遊行前一天才發佈新聞稿並漏夜趕製道具。因此,很多人是到了現場才彼此認識的、才知道該做什麼。自台南、高高屏地區到鳳山的成員身份頗多元,如藝術家、NGO、學者、學生及民眾。他們也問到諸如:「為什麼這麼晚才動員?」「我以為參加的人會很少,所以我要出來相挺。」同時令人意外的,是四、五十人的遊行,卻吸引了全國及地方媒體的廣泛注意,隔天的中英文報紙中見到不小篇幅的報導。遊行成果出人「意外」,或許和以下現場出現最多的提問有關:「為什麼選擇來鳳山而不是高雄市?」「是因為林益世的家在鳳山嗎?」但癥結應該不在於「打開公視」,在「南北平衡」!

就如公視現有節目《南部觀點,有話好說》,急欲點出南北差距的問題。但當我們用力支持這個罕見地能在南部製作的節目,深層去看,恐怕一方面肯定公視還有顧及「在地製作」,另一方面也弔詭地凸顯電子媒體重北輕南的製作環境。

又如前不久在高雄市中央公園野草莓學運,廣泛引起在地學者、NGO及市民的熱情參與,其中也出現許多富有洞見卻有待深化的討論。例如中山大學社會所何明修老師就指出,高雄野草莓的成果,或許可扭轉一般看待台灣早年社會運動南北失衡的現象:「高雄的學生運動的確是南台灣太陽底下的新鮮事」。

事實上不只何明修和我,很多在地的社運界前輩、學者、媒體記者及NGO工作者,也都表達了類似的驚喜及好奇。例如許多記者及這次出來鳳山街頭的(很多是第一次參加社會運動)朋友一直問道:在什麼程度上,「南北平衡」有機會?南部一次次的運動能夠陸續召喚多少南部人走出來?在什麼程度上,南部公民社會力量能有更深度而廣泛地的展現?

我們不認為我們幾個居住在南部的人就能提供什麼解決南北失衡的藥方。但是觀察到「台北看台灣」潛藏的巨大陰影,使台北以外被看到的地方都是殊異的。「南方問題」,到底是誰的問題?

(作者為文藻外語學院國際事務系助理教授,完整版本請見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3185)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