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油電補助 救產業救失業雙效合一

◎ 徐正毅

政府將發放消費券以刺激內需,改善經濟,近日來少見學界正面評價,甚且有不少民眾指陳刺激消費不如促進就業。以筆者目前經營的親身經驗,建議政府施行下列幾項措施,活絡產業,促進就業,從根本解決經濟遲滯問題。

一、燃料油價和工業電價的協助:目前燃料油的價格尚維持每公秉一萬五千元之高水準,在原油價格已經大幅下降,燃料油應有大幅降價的空間。而在電力方面,台電稱其購煤成本在每噸一○五至一二五美元,所以沒法降價。但以民間業者從零售市場所購之到廠價格在每噸新台幣三五八○至三六五○元,以零售價加上運費換算,民間向國外購煤的成本應在每噸八十美元左右,顯然台電買貴了。

燃料油和電力佔許多產業經營成本比率甚高,若政府這兩項成本給予協助,相信會讓不少面臨繼續營運或果斷關廠的業者一線生機。畢竟關廠除了造成個別失業,也可能因產業關聯鍵的瓦解,造成結構性的失業;一旦產業關聯鍵瓦解,要再度重建的可能性甚低,更何況失業對於民眾生活是致命的傷害,尤其是中年失業。

二、政府以往對電子等所謂高科技產業提供免稅、減稅土地租金等優惠,如近期以六千億元協助中大型企業,但對小型傳統產業似乎任其自生自滅。但以目前國際經濟局勢而言,這些高科技產業包括半導體、DRAM、光電面板等皆面臨重大的經營困難,反而傳統產業相對而言,尚未受到那麼大的衝擊。因此建議政府將這些對電子高科技產業的優惠措施也擴及小型傳統產業。

台灣的經濟離不開製造業,尤其製造業可以吸納較多的就業人口;有人以為台灣研發、大陸製造是台灣的未來趨勢,但我們認為這是不務實的作法。以美國為例,就因為其製造業工會力量太大,製造業外移,而虛擬式的金融業泡沫化造成全球金融危機經濟蕭條,台灣豈可走美國的錯誤路線?

台灣的產業應建立在本國研發、本國生產才不至於產業空洞化,也才有機會在經濟危機時有其獨特性,在逆境中打開生存之道。

(作者為紡織業經營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