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電視新聞鎖國

■張葆源

媒體徵逐商業利益的傾向越熾烈,閱聽人被扔擲垃圾訊息的災情就越慘重。原本應該是正常的新聞時段,卻是從羶色腥到挖人隱私無所不包;新聞時段充斥著演藝消息,不是競相報導某藝人獲贈鑽戒,就是某藝人另結新歡。目睹這種新聞綜藝化的怪現象,不禁喟嘆:藝人的私生活,與我何干?

演藝消息不是不能報,但總得顧及比例原則和公益原則,衡平處理各種新聞的配置比例。目前電視新聞的內容配置嚴重失衡,最顯著的就是國際訊息的極少化。現在,除非像倫敦恐怖攻擊等重大事件,其他國際新聞根本少得可憐,閱聽人想從公視以外的國內新聞台獲取國際訊息,簡直是緣木求魚。試問,有多少人從電視新聞看到歐憲公投的詳盡報導?又有多少人知道中東問題的近況?還有菲律賓正面臨什麼樣的政治情勢?我們不是要人人成為國際事務專家,但台灣人卻連最起碼的國際常識都被剝奪,其誰之過?

一九五七年,日本的大宅壯一有感於傳媒反覆向閱聽人傳輸庸俗訊息的現象,提出「一億總白癡化」的批判,曾經激起日本社會的強烈回響。反觀台灣媒體現象的背後,正潛藏著一種集體幼稚化的返童傾向和逃避現實的社會心理,這種社會趨向,正一步步把台灣推入「去國際化」的境地。我們經常聽到在野黨動不動就幫人戴上「鎖國」大帽子,就是聽不到有人痛批媒體造成的「鎖國」現象。

猶記得陳總統上任之初曾經誇下豪語,說要讓台灣站起來、走出去,然而看看當下的新聞報導,不是八卦就是兩岸,台灣,好像就要從國際間自我蒸發了。

(作者為民間智庫專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