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健保病了怎麼辦?

■林文德

中央健保局擬在七月中旬提高民眾到醫院就醫的部份負擔費用,健保部分負擔的調漲,這已不是第一次。其實部分負擔是否應該拿來做為抑制民眾醫療需求的手段,本身即存有爭議,要以其促進轉診體系的落實,由九一年的經驗來看,也證明是緣木求魚。但是健保局此次甘冒眾怒而執意要推行,健保的財務壓力確是最大的考量。雖然消費者團體批評基層醫療品質不佳才是造成民眾信心不足而「捨小就大」的主因,不能因此而懲罰就醫的民眾,但正本清源之計,仍需社會各界理性面對費率調整的問題,畢竟健保的精神,本就是要扶病濟貧,保費的公平合理收取,才能達到此目的,如要求有需要赴醫院者多負擔費用,就顯得與健保的精神背道而馳了。

至於強化基層醫療、落實轉診制度及促進診所醫院之垂直整合,長遠來看,仍是醫療體系發揮效率最好的方法,衛生署對此亦是責無旁貸。過去幾年,衛生署默默的推動家庭醫師計畫,希望能達到上述的目的,而根據本人指導學生的研究,加入家醫計畫的民眾對醫師看診時間的足夠性、與醫師的互動、醫師對其病史的瞭解,確實有較高的評價。在轉診方面,加入計畫者在需要轉診時,百分之七十一會得到醫師協助轉診掛號,而未加入者僅有百分之二十四會得到該類協助;此外,加入者的家庭醫師對其轉出後的病情掌握度及加入者對於轉診品質的滿意度,均較未加入者佳,顯示家醫計畫在轉診部分亦有相當的成效。

可以預見,如果家醫計畫完全實施,分級醫療的理想當能實現,而整體的醫療體系效率,也會因此而大幅提升。但這樣的效果其實需要日積月累方能見其功,而就因效果短期內不顯著,在社會習於短線操作的情形下,很容易就會胎死腹中,因此更需主政者更大的決心去推動。而基層醫師更需全力協助類似計畫的成功推動,甚至拿出具體的成效,例如建立完善的基層醫療品質評鑑機制,才能喚回流失到醫院的病患的心。只有衛政主管單位及醫界同心合力,有效率的做好守護民眾健康的工作,才能在健保政策的爭論中,取得較多的民意支持,否則累積的民怨,恐將使衛政單位及醫界兩敗俱傷。 (作者為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